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或许不是寥寥数千字就能写清楚的。
(一)应该关注‘为什么?
周末去见督导师,当我在报告案例时毫无感情色彩的陈述着事实 、现象、判断的时候,督导师打断了我。
她说,“你应该关注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
仿若被在头顶敲了三下,我又受用又惭愧。是的,来访者被诊断为什么标签,他或她呈现了什么症状,这些当然有意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看待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想法?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为什么会有这个行为?
去思考这些问题时,才能更进一步理解对方。同样的,把这些“为什么”放在自己身上去思考时,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
(二)会思考“为什么”的人表现总是更胜一筹
放到更现实的生活场景中,“为什么”的思维方式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他人的真正意图。
因而,无论在人际关系中还是职场,会思考“为什么”的人表现总是更胜一筹。
举几个例子:
一个朋友自己开工作室,也就百八十平米几个员工的规模。有一天,他让新来的助理买一些办公用品。
新助理以前是大公司出身,上网订了一批文具塞进办公桌。等我这个朋友有空时一看,嚯,足够工作室这几个人用好几年的了,又好气又好笑。
这虽是小事,无非增加开支也占用空间,但可想而知这位新助理在老板交待的其他事情上完成得也不是很令人满意 。
当你执行老板说的“买办公用品”简简单单一句话时,你有思考过老板的意图和需求吗?
经常看到很多人跑到自己根本不怎么说话,大家也不怎么认识你的群,突然发一个活动链接和广告就跑。
你觉得大家为什么要买你的东西?群主又为什么要为你这样只消费不贡献的人服务呢?
这就是有些人职位总上不去,有些人朋友越来越少的原因。
而在现实生活中多思考“为什么”,就会产生至少两个有意思东西。一个是更好的“共情”,一个是“先给予后求回报”的逻辑。
(三)更好的“共情”
运营部的Allen有一个项目需要市场部的Daisy帮忙实施,但Daisy似乎不怎么配合,几天都不见推动,项目Deadline一天天逼近。此时Allen除了沟通 、催促、找领导施压之外,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其实如果Allen能先试着理解Daisy不配合背后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将非常有助于他确定下一步行动,并达到自己的目的。
Daisy不配合可能是不明白这个项目的重要性或目的,因而对这个项目心存疑虑。那么Allen需要先与她沟通这些,直至她明白并认可。
Daisy不配合可能是因为她最近太忙了,抵触这项被额外硬派的工作。此时,如果Allen能对她说,“我知道你最近工作特别多,很多任务都很赶,在这个时候还给你增加工作量真是让我不好意思开口,但毕竟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这项工作除了你咱们公司没人更合适了,所以还是得辛苦你咯,一定帮忙按时完成。”
在职场中,以上场景都很常见。职场高手通过蛛丝马迹,就能够大致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有的时候,如果你真的体验不到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你大可以和对方坐下来聊聊,“对不起,我没能理解你的感受和想法,你能跟我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吗?”
同样是运营部的Allen和市场部的Daisy。开会沟通时,Allen提出了方案,Daisy听了非常生气,表示无法配合,甚至起身离席。
Allen也不知道Daisy为什么如此生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此时,Allen可以说,“Daisy,我能感受到你很生气,不然也不会想马上离开,一定是我哪里做得说得不妥了。你能不能先坐下来消消气,我们再商量一下。”
待Daisy坐下,Allen给她倒了杯水。“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说话太直,无心中冒犯了你。还是我催得太急,给你的工作带来了压力。我真的想知道你生气的原因,这样我好注意。”
此时,Daisy 气稍微消了一点,可能就会说,“上次AA项目,你们运营部要得那么急,我们加班加点配合执行,你们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还到老板那告状挑细节的毛病。这次我都没法跟我们部门的同事开口了……而且你这个时间安排实在是不合理呀,你不知道我们部门最近在赶BB重点项目的进度吗?我们全部门最近已经连续加班半个月了,再加一个项目我们实在是受不了了。”
To Be Continued:“先给予后求回报”的逻辑下篇文章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