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的读书让我有了强制读下去的欲望,本来想读《精要主义》的,但看到那是本外国作者的读本,想先从采铜老师的《精进》读起。为什么我要读这两本书呢?原因大概从最近的心情说起,突然觉得又陷入一种迷茫,对各种东西都有渴望学会的冲动,但又不知道从哪里学起,整日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说的话,办的事,从来都是没有强调性,所以想从书中得到一点启发。
首先《精进》谈到一个小故事,小故事大概讲的一个儿童去买玩具,可能关注的是玩具的外表、灵活性等;一个家长可能关注的是安全度,材质;玩具制作者可能关注的是创新度,产品的市场销量等。从不同维度来观察问题,就会拓展思维的广度。我想教书不是这样么?教书首先教的是书,要从学生出发,单纯文本分析。分析透了,吃透文本。其次要从作者角度分析,文章的章法结构,思想感情,作者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最后从各篇对比,得出作者思维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让一类人成为一个系统。这是一种方法论,我坚信掌握精髓必会大放光彩。
其次,知乎有句名言:从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来看,根本轮不到拼天赋。作者从一些心理学作品中找到理论依据,天赋固然是有的,但是极少数,那些成功之人大多付出的很多很多。在数据和相对正确的理论面前,这成了有信服力的鸡汤。当然努力并不是像李阳英语那样摇旗呐喊,虎虎生威,而是理性的找到解码的关键。
作者在立即行动这一章节又提到,我们这一代人往往具备一种周全的心理,要做好充分准备来做一件事情,就像高考。但是充分的准备往往抓不住机会,耽误了时间。在我的理解,比如买一件裙子,很贵一直想着,干扰了做其他事情,其他事情做的质量下降,由此形成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当然这本书提到的还有更多的观点,不一一列举。前几天听王凯讲了这本《精进》,当时觉得很大一部分听不懂,但感觉很好。读过之后还是不怎么懂,比之前好很多。之前可能知道的是一些结局,很好听,但不会用。现在知道理由了,用的机会会增多。我想说尽量有时间的话去读一本完整的书,因为会遇见完整的理论过程,思考过程。而不是断裂的,当打开了理解的这道门,那就离应用不远了。当应用的时候及时听从反馈,修正,最终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所有知识,读过的书,如果不能应用,都是沽名钓誉,左耳进右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