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当我遇见一个人》,作者李雪,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前女友,本书主要讲母婴关系。
看见——情绪
有一位来访者告诉作者,他小时候喜欢打篮球,每次运动之后身体畅快淋漓。他把这种满足和快乐跟爸爸分享,爸爸接过话茬鼓励他说:“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听完这句话,他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我在看这本书之前,也会觉得这位爸爸的话没错,恍然大悟:爸爸有好强的“功利心”啊,他借此机会鼓励儿子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孩子快乐的情绪完全没有看见,这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爸爸不关心我开不开心,爸爸不在乎我。
有些婴儿经常会在夜半啼哭,于是一些“专家”跑出来指点,说夜奶频繁会导致婴儿睡眠不足,影响大脑发育,要戒夜奶。相信这种说法的妈妈们,假如你自己夜里饿了,或是被噩梦惊醒,是希望老公不搭理你呢,还是给你冲杯热牛奶,来个温情的拥抱?
成年人会犯一个错误,认为幼小的婴儿是没有情绪的。其实婴儿的情绪是大喜大悲的,如果他恐惧的情绪没有被养育者觉察,长大后容易有心理障碍。
放下——评判
一位妈妈说,家里的老人强制给孩子喂饭,孩子边哭边呕,老人趁着孩子张嘴哭的时候赶紧再塞一口饭进去。这位妈妈自己也被迫吃饭,哪怕生病没胃口也一定要吃,因为老人认为“吃饭是正确的”。
大人总觉得自己懂的很多,自己的观念就是正确的,要求小孩必须按自己的要求来。其实不然,孩子的行为有他自己的逻辑,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生活,探索世界,大人不应该常给小孩的行为盖上一顶“不正确”的帽子。
孩子不会用头脑自欺欺人,无论父母自认为道理多正确,孩子能够直接从能量层面感受到父母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如果父母持续不断地以自认为正确的理由,强行向孩子传递各种负能量,孩子最终会变得如父母一样,被束缚在所谓正确的人生道理之中,活得沉重压抑。
给予——丰盛
孩子们从小就感觉内心富足流动,长大以后到了社会上,就会凭借各自的能力获得财富,并且各有各的精神追求。
作者见过好几个从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人,他们出生于中国物质最贫乏的年代,父母一贫如洗,但即使半年才吃得上一顿肉,也愿意叫上朋友、孩子们一起快乐分享。这些孩子的精神气质如贵族一般,等到后来环境好转,他们总是能最先找到出路。
“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积累三代的财富才能培养出贵族,而是指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经历三代以上才能转变。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将来能否丰盛。很多父母不愿意痛痛快快地给孩子买东西,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孩子由此得到的仍然是匮乏感,还有愧疚感,将来他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童年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通俗点讲,父母好比程序员,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潜意识中输人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将来又怎能丰盛流动呢?带着匮乏感走人社会,被潜意识指挥着,他很容易处处体验到沉重,比如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总是找吃力不赚钱的活儿干,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喜欢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的浪费。
我希望自己不断学习实践,首先学会给自己爱和自由,以后当一个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