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观津;赵国入侵齐国,占领长城。三年,公元前366年,魏国、韩国在宅阳举行会盟;秦国在洛阳击败魏国和韩国军队。四年,公元前365年,魏国攻打宋国。五年,公元前364年,秦献公在石门大败韩、赵、魏三国联军,斩首六万人。周王特地给秦献公颁赏绣有黑、白、青花纹的服饰。天子赐予黼黻之服,代表承认其在诸侯之中的地位,相当于春秋时期的霸主。
周显王七年,公元前362年,这一年发生了较多的事情。
先是,魏国在浍地击败韩国和赵国军队,接着,秦国、魏国在少梁激战,魏国军队大败而逃,大夫公孙痤被俘;在卫国,卫声公去世,其子卫速即位,为卫成侯;在燕国,燕桓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燕文公;在秦国,秦献公嬴连去世,其子嬴渠梁即位,为秦孝公。
这一年,秦孝公二十一岁。这个时候,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有十几个小国,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筑有一道长城,从郑这个地方沿着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有巴、黔中等地。各国都把秦国当作夷狄之族,鄙视并排斥,不准秦国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盟。目睹此情此景,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行德政,修明政治,想让秦国强大起来。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下了一道命令,说:“当年我国的国君秦穆公,立足于岐山、雍地,修明政治,振兴武备,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划定与晋国的国界;向西称霸于戎狄等族,开拓疆土达千里,被周王赐予方伯重任,诸侯国都来祝贺,为后世开辟了光大宏伟的基业。到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子时代,国有内忧,无力顾及国外。魏、赵、韩三国夺去了先王开创的河西之地,这是无比的耻辱。献公即位后,镇抚边境,把都城迁到栎阳,并且准备向东征讨,收复穆公时的旧地,重修穆公时的政令。我每每想到先君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现在,我郑重宣布,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的,我就封他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来到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庶出宗族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公孙鞅先是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为中庶子。中庶子是战国时代的一种官职,是国君、太子或相国的侍从之臣。公叔痤深知公孙鞅有才干,但还没向魏惠王推荐他。一次,公叔痤重病,魏惠王前来看望他,就问:“不是我说不好听的话,你如果不幸去世,国事如何来处置?”公叔痤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事交给他来处理。”魏惠王魏罃听完了没吱声。公叔痤又说:“如果您不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魏罃答应了。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说:“为人臣,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我已经建议惠王杀你,现在再把这件事告诉你。你一定要赶快逃走!”公孙鞅说:“国君不听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你的意见来杀我呢?”最终没有出逃。魏惠回宫后,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真是病糊涂了,竟然让我把国事交给公孙鞅,却又让我杀了他。真是糊涂了!”
公孙鞅最终离开魏国到了秦国。到了秦国后,公孙鞅托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把他引荐给秦孝公,说了富国强兵的策略。秦孝公非常高兴,就跟他商量国事。
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但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公孙鞅对秦孝公说:“对普通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创业的事,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那些有至高道德的人,不与凡夫俗子同俗;成大事的人,也不能去与普通人一起谋划。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祖宗之规来治理国家,官员熟练,百姓安定。”公孙鞅说:“常人容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囿于自己所知。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老规矩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老规矩之外的事。智慧的人制订法令,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秦孝公和公孙鞅最终制定变法的法令,规定: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违法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可以获同等赏赐,对违法行为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一样处罚;立军功的,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里互相斗殴的,以其轻重程度处以不同的刑罚;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而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由奴隶恢复为平民,不务正业以及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奴隶;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利益;明确国人的等级,分别享有不同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有功劳的人获得尊贵的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
具体的法令已经制订但还没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就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怪异,没人敢动手搬这根木头。公孙鞅又说:“能搬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木头搬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个时候,太子触犯了变法令,公孙鞅说:“新法不能施行,就在于上层的人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都老老实实地遵守法令了。变法令施行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有效治理。这时候,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有一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就是乱法之民!”把他们全部迁移到了边疆。自此以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后来,秦孝公赐予公孙鞅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商鞅。
商鞅变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变法过程中的斗争也是激烈的,司马光只是作了简略记载。但无论如何,商鞅变法是历史上的大事件,它首先打破了人们固守传统而裹足不前的状况,促进了观念的变革,促进了秦国的强大,为以后灭六国一统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商鞅徙木立信所体现出来的国家诚信理念,也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司马光评论说:诚信,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诚信来保护;不讲诚信就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守护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不诚信的人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最终失败。那些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弥补不了最终受到的惩罚,所得到的不能弥补所失去的,这怎能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虞人打猎的约定,秦孝公不收回对搬运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商鞅变法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且又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人想的是尔虞我诈、好狠斗勇,但他们尚且不敢忘记树立诚信以收服民心,养育其民,又何况现在这四海升平的当政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