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跟我们当地的一位知名企业家聊天,聊起了他当年创业的动机,他回答:“当年我家在整个村子里是最穷的,而且还是外来户,受尽了白眼,最后一咬牙,反正最差也就是这个样子,不如出去闯荡一番”。
公元前四世纪的秦朝,其实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前362年,21岁的秦孝公继位,成为了秦国的第二十五任国君。他接手的既不是励精图治,称霸西方的9世秦穆公麾下的霸主秦国,也不是历史课本中见到的横扫六合,威风凛凛的强秦。而是经历了一连串不肖国君后,伤痕累累的国家。
当时的国情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边受气。
首先是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部落,一直是把秦国当成是中原国家,不是自家人那就不用那么客气,侵略和骚扰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其次是中原的那些强国,也把边缘地区的秦国当成落后的蛮夷部落,跟秦国接壤的楚国和魏国还像防贼似的在两国边境修筑长城。中原的各种国际会议,也是一直拒绝秦国参加。这种耻辱感深深刺激了秦孝公,他决心整顿内政,追求强大。
秦国开始了他的艰苦创业。
秦国颁布了招贤令,卫国贵族商鞅见到了,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就去应聘了。
公孙鞅又名商鞅,卫国国君庶子的后裔,喜欢研究法律,崇尚秩序,信奉法家学派学说。在魏国宰相公孙痤府里充当一名小职员。在公孙痤病重时,魏王前去探视。魏王让他推荐人才,公孙痤说:“我的随从官公孙鞅,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一个非常有抱负和能力的人,他是有能力把国家治理好9否则,一旦他跑到别的国家,魏国必有后患。”商鞅知道后,连夜跑到了秦国。
见到秦孝公,商鞅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案,孝公喜出望外,任用他具体负责改革各项事宜。商鞅的改革主要是将国家打造成一台组织严密、令行禁止的国家机器,主要做法是:
1、建立连坐制。组织民众,十户编制成一组,大家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一起受罚。
2、鼓励告密。告密跟建立战功是同样的功劳,知情不报或者掩护罪犯的跟投敌叛变的是一样的罪过。
3、奖励军功。国家的赏赐以建立军功为基础,王公贵族也不例外。有军功的,按照等级,依次受赏。如果没有军功,即使再有钱,也没有社会地位。
4、干好本职工作。各行各业必须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是超额生产的,免除部分赋税,要是因为懒惰而陷于贫穷的,抄家,男的当奴隶,女的当奴婢。
5、不准私斗。有纠纷,报官府,没有报官府且有私自斗殴的,按照情节轻重进行处分。
法令已经出来了,如何推行,却又是个难题。
商鞅命人在城门南竖立一根木杆,贴告示称:如果将此木移到城北门,赏黄金十斤。大家都很怀疑,过了好几天也没有动静。商鞅接着增加了赏赐:赏黄金五十斤。有勇人真的把木杆扛到了北门,商鞅真的赏赐了五十斤黄金。
就此,国家的威信建立了起来。
变法一年多,受变法连累的人鼓动民众前往首都控诉。恰在此时,太子触犯新法,如何处理此事,一下就成了新法成败的焦点,大家都屏气关注。
商鞅态度坚决: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由于太子是王储,不能受罚,但教导太子守法的人必须承担责任。他下令逮捕太子的师傅,割鼻,刺字。
法令得以继续推行。
十年之间,秦国一跃成为了强盛的国家。路上没有捡拾别人东西的,山上也没有盗贼,人民用于从军战斗,不再私斗,全国各地秩序井井有条。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单单在于他将一个国家走向了强盛,还在于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年的时代。
回头再看当年秦国开始创业的初衷,真像是一位“没落的差等生”触底后的强力反弹。当富庶的齐国还躺在管仲留下的政治经济遗产之中悠然自得,强大的楚国依靠军功建立伟大的功勋而洋洋得意,韩、赵、魏还沉浸在瓜分晋国的喜悦之中时。他们之中谁又会想到,将来给他们带来灭亡的会是这个西北边境衰弱且贫穷的小国。
创业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需要有果敢而坚定的决心以及顽强而不屈的毅力。而支撑决心和毅力的也许就是当年所受的艰难困苦。正所谓“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不要歧视现在比你差的人,因为歧视情绪一旦产生,伴随而来的就是骄傲,骄傲使人退步。”我大学毕业时,老师送给我们的话。
附:通鉴名言
1、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商鞅
释义:做决策需要有决断力,不必要跟人民一起商量,而成果则可以一起享受。(虽然缺乏民主,但是放在那个历史时期,这也是最好的选择了)
2、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商鞅
释义:智慧的人制定规则,普通人着手实践;贤明的人变法改革,平庸的人安于现状、因循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