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PDCA管理循环始终是最常见、最常用的结构。
对于整体性学习法而言,PDCA就可以简化为模型。整个过程就像我们在家试衣服一样。先准备合适的衣物,然后进行试穿。照镜子发现自己穿得颜色不对、或者暴露身材,那么就思考如何改变纠正,之后进行再次试穿。
Scott Young提出的整体性学习法顺序和PDCA有高度相似之处。他认为,学习的顺序应该是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及应用。在每个步骤结束时,都要进行测试,相当于我们说的纠偏。而我认为,进而言之,横轴和纵轴都是PDCA是真正获得快速提高的方法。以横轴为具有时间延伸性质的PDCA步骤,以纵轴表示为横轴每个步骤的PDCA进展情况。一言以蔽之,就是做事前要计划,做事中要测试,做事后要总结。且每个过程都要进行量化。
1. 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有两个原则:信息准确;压缩信息量。我们在获取信息或知识时时常会步入一个误区,就是盲目收集,以量为主,不加细分,藏而不看。
盲目收集网上的大量数据、书籍、报刊、音乐、种子。而这些信息是批量下载或者并行存放的,当我们的贪欲不断随着下载量而提高时,我们便会放弃对如此庞大的信息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处理。失去分类的信息,只能给予心理一时的安慰,只是让“我仿佛获得了大量知识”的理念更加深入,从而排挤掉“我该如何阅读这些资料”的心理状态。最后导致,资料、书籍好十个G,却从来不看一本。
我倒是有个解决这种问题的好办法。我之前也是个屯书狂。前几年盗版比较猖獗,我每天的任务之一就是遍寻网络下载书。我爱看书,但我看的速度远远比不下载速度。久之,我的电脑竟然存了200多G的电子书(我相信肯定还有人存得比我多)。然后我就花了一周的时间把它们用图书馆分类法进行了全盘分类。只是,无论何时,我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谷歌和百度。用得最多的,也是谷歌和百度。而那个整理好的文件夹,再也没有打开过......
所以,可以采用大量囤积-——详细分类——完全静置的方法消除囤积习惯。因为这种方法,会让我一步走到终点。
信息量的精准和数量是我们是否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2. 理解信息
理解就是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并放在上下文中联系。这是最基本的程序。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要做到两点:理解概念;强化概念。对一个领域的认知基本取决于对该领域概念的理解程度。不论是查理芒格的投资理论还是李笑来老师的学习理论,都着重强调过概念认知的重要性。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含义和适用范围),都决定了上层理论是否能够成立。
3.拓展所得
原则:拓展=关联+联想+比喻。拓展是整体性学习法最诱人,也是成效最高的阶段。它是将一个领域平移至另一个领域的“力”。有了它,才有了跨界,才有了现在流行的“斜杠青年”。它就像是“万有引力”,让物体以一种特殊的形式相联系。悟性,也是它的代名词。当我们描述一个人有悟性时,基本上不外乎两点,横向能够迁移复制,纵向能够归纳演绎。这个阶段,是区分学习能力的分界点。
4.关联纠错
在经历了大量的类比和关联思考之后,我们会产生联系迭代和关联冗余。这个阶段就是需要我们反思、重构(redraw)一个当前最优结构、模型和通道。确认一个,删除其它。
5.现实应用
原则有二:现实和知识信息有差异;未经现实验证的结构,不得应用。知识信息必须经过现实的对比和调整。如果结构不符合现实世界,再多的知识结构也是无用,书呆子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