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问对上海的印象,外来的游客会最先想起的必然是地标性建筑----- 外滩、新世界、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环球金融,紧随其后的还有一系列的形容词----快速、发达、便捷、时尚、奢靡、冷漠、虚荣、排外。本地的老上海最先想起的大概是法国的梧桐、古老的西洋建筑、旧式的弄堂、各式的茶馆、繁多的剧院,也同样有一系列的形容词----小资、文艺、古老、开放、歌舞升平、十里洋场。
前两天心血来潮和朋友去了趟上海,切身感受了一下外地客和本地人眼中的上海。
上海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文艺旧城,时尚新都。自19世纪以来,上海一直是受外来影响很大的一座城市,从中国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到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各国文化自此融会贯通。朋友是一个骨子里很文艺很有情怀的人,非拉着我坐了近四个小时的公交地铁去松江区的上海影视乐园感受一下19世纪的上海氛围。旧式的广告招牌,老式的教堂弄堂,梧桐树遮盖的狭窄街道,有轨电车蜿蜒曲折的轨道,以及和南京路相似的古老建筑群都展现着时代的缩影和印记,尤其是处处都可以回忆起小时候看《情深深雨蒙蒙》的场景。而现在南京路是影视城的放大,有同样的新世界和相似建筑的世茂大楼,有上海的象征性建筑东方明珠和宏伟壮观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有琳琅满目的奢侈品店和应有尽有的购物广场,你想要的在南京路几乎都可以找到。上海,是文艺旧城和时尚新都的完美融合。
上海给我的第二印象是生活节奏快。上海地铁线有18条之多,目前通车的有16条,单单只看她的轨道交通,我们便可想而知这座城市的发达和繁华。交通不仅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映射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上海处处遍布24小时冷白色灯光的便利店,凌晨几点的街道上都有人车在穿梭。而在上海遇到的所有人,无论年长还是年幼,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上班族还是学生,他们都精力充沛,行色匆匆。行走在街上,拥挤的人流在你身后蜂拥而至,你不得不加快行走的步伐,以免阻挡后面行人的脚步。快节奏的生活也培养着勤奋上进的人群。他们有在地铁上看书的学生,有在等餐过程中读英语的客人,有在咖啡店用英文流利交流的店员......他们用各种方式随时随地的充足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着城市的快节奏。
上海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寸土寸金。在上海见过堪堪10平米的酒店房间,坐过仅能容纳两个人的电梯,见识了楼梯间几平米的空间住着的一家老小的阁楼,像电视剧《蜗居》里面一样几户人家公用的厨房,还有让人喘不过气阴冷潮湿的地下室......城市的繁华之下,必然也有很多人在负重前行,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在这座充满机会和竞争力的城市里倔强的坚持。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北漂”选择逃离“北上广”,但是啊,人的一生有千千万万种活法,而每一种遵循于内心选择的方式,都值得被尊重。
上海最让我惊奇的地方是,她所有的街道都以国内别的城市命名,最典型的是她最热闹的街道南京路步行街,还有各种各样的奇葩名字----西藏中路、河南路桥、延安东路等等。后来在与老友讲起这个上海道路命名趣事时偶然得知,之所以都用国内的城市命名是受到19世纪租界的影响,那时候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的路名美英双方各持己见,最后妥协成用中国的省名和城市命名。由此,我们看见的上海的街道便是各个省市的名字。
上世纪初,曾有外国人这样形容“整个中国全都是农村,没有城市,如果有的话只能是上海”,这话现在看来过于偏颇,但是却折射出那个时代上海的繁华和开放。
上海印象,映象上海,愿在这座城市打拼的人过上你想过的理想生活。而那个让你感到踏实而笃定的地方,就是你的归宿,你的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