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结束了北京的学习,一人返回,坐在机场的餐厅,望窗外倒也阳光明媚。
感谢杨龙飞律师和伍爱华老师中午请我午餐,交流愉快有收获。
席间提到关于年龄的话题。也正是我近日所想。
按照心理学观点中年期,可以宽泛地理解为35岁到60岁这一段时间。
人生的大部分经历,惊涛骇浪般也好,平淡如水也罢,大多发生在这段时间。
时光流逝,当你有一天,看着镜中的白发,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那你也就到了中年期。
中年期,开始衰老、害怕衰老,这会成为中年期的危机。
危机的解决方案,并不是追求外在的东西,而是在于自己内心的转变。
到了中年,他们和世界、和他人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别人既变得不重要了,也变得更重要了。
变得不重要,是指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也就不那么在意世俗意义上的规则和成功,更多地遵循自己的内心的决定。
变得重要了,是因为我们开始关心自我以外的他人,尤其是下一代人。我们开始从其他人,尤其是下一代的成长中,获得新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把青春期开始的人生的前半段,看成是收集的阶段。那么人生的后半段,就是分发的阶段了。
开始把前半生收集的东西分发出去,去关心自我以外的他人,关心我们的下一代。
人到中年,我们会从下一代的繁衍和成长中获得人生意义,获得一种新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生命就很容易陷入停滞状态。
繁衍,就是在中年期要完成的发展课题。这种繁衍,既发生在家庭领域,也发生在工作及社会领域。
繁衍感的本质是奉献
在成年早期,注意力或许还主要放在自己的事业上,到中年的某个阶段,你自然会觉得,似乎你的工作上的事情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有时候,你会觉得,有了孩子,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了孩子,其实改变了,把我们从“小我”中拉了出来,把对于自我的定义又扩大了。
繁衍感的本质,是我们把自己奉献出去,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一部分。
可是,很多父母,做的其实是相反的。他们是想把孩子拉进来,来加强他们自己,把孩子变成他们自我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占有式的爱。
这样,势必纠缠,势必停滞。
真正有繁衍感的关系,是为孩子着想,甚至为孩子忍受和牺牲。
在奉献自我的同时,你也在加强自我。这种奉献式的爱,就是我们克服中年期的发展障碍,走出中年危机的方式。
感
用“繁衍”和“繁衍感”,我不太好理解。我把它理解为是一种传承和期待。这种期待是对于下一代的,也是对自己内心的
一种改变。
变得更加平和,变得不会那么急迫,开始正视自己,补强自己,变得更加从容不迫。
而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得以扩大。
思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中年以前,人们或许会习惯往前冲。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会沉静下来,会去多关心周围的人,自己周围的年轻人。
这是人之常态,亦是人之常情。
行
最舒服的姿势,或许就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更多地去关心外部的世界,扩大自我的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