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随可安
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算一算自己十几年来读过的书也有许多,但似燕过无声,没留下可寻的踪迹。想要建一个自己的书单,所以开始写一写读后感想,也算积累一些“资本”,供以后回味。
第一本就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我读这一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再版。黄偏综色封皮,中间一对男女背对背,各怀心事。有同学拿过另一版,深蓝色皱皮封皮,只在左上角竖排印有银色书名,看着十分文艺。但读过内容后,我还是更喜爱手中版。只因更加贴切书中内容。
封皮上的男人当然是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了,那女人是谁?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还是孙小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三十二开一厘米厚的书,紧赶慢赶居然看了一个星期。实在因为字小行密,一个段落往往占用一页。看着虽有些累,却也因为这样的排版似有人催促着让你不停脚的往前读,读完酣畅淋漓,快感由生。
几次想读这本书,又几次放弃。因为周围人对它褒贬不一。有人觉得钱钟书先生文笔好,只有钱钟书先生的博学才能把方鸿渐的无知写的如此到位。有人觉得书中人物恶心,外表是留学生知识分子,内里却干着龌龊之事。众说纷纭下还是自品为真。
让我对本书兴趣大增是方鸿渐壮胆写信回家退婚,方父精明回信:“汝托词悲秋,吾知汝实为怀春,难逃老夫洞鉴也”。果然时代是相通的,让我想到我心中的小九九总也逃不过我妈的火眼金睛。接着向下读,一座“围城”便打开了门,让我进入。
小说以男女感情为线索,讲述方鸿渐与“各小姐”的调情、暧昧、恋爱、婚姻之事。许多人看来不免觉得俗气,但正是这现实到不能再现实的情感话题是我们每个人想进后又想出的围城。没有过多感情经历,只把这当做故事看看罢。
书中还叙述了方鸿渐的事业经历,显然也是不合格的,但却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思来想去这共鸣竟是恐惧,甚是后怕。恐惧何来?
方鸿渐作为家里唯一的留学读书学生,在国外四年换了三个大学,随便听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回家前弄个假文凭,被登在报上,如被当众扒衣,羞愧不已。回家后到中学演讲,胡扯一通。到大学上课敷衍了事课时还上不满。工作换了好几个,最后也没有成就。
方鸿渐就像一个影子跟在了我的后面。我是家中唯一考上大学的人,学制四年已读有二,理论课堂随便听听,实践技术也是三分之一瓶水,叮当作响。兴趣随心情不断换,没有一个坚持到底。懒散起来自己都怕。每到假期回家,亲戚问起大学之事也总是东拉西扯,蒙混过关。大学这座围城,想着进来,进来后又不珍惜,怕出去后会悔恨不已。奈何自己过着普通日子却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偶尔蹦哒两下后又毫无动静最后不了了之。
这算弄清楚恐惧什么了,恐惧自己正走着那方鸿渐的道路。还好自己现在认清仍有修正机会。一直眼高手低到最后总是一事无成,要低到尘埃自我沉淀才能厚积薄发。不愿二十出头的自己总是郁闷空虚,像那暮年之人,垂垂老矣。
现常用杨绛先生的话来提醒自己:“你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