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的含义是指通过合理饮食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广义地讲食养文化包括饮食营养学、中医药学、烹饪学、细胞营养学、营养免疫学、现代医学等相关保健养生的方方面面的科学和艺术。猴头菇以其独有的特性和历史渊源在食养文化中成为一颗光耀夺目的明珠。
相传三千多年前,我国商代就开始采摘、食用猴头菇,“物以稀为贵”,猴头菇成为王公贵族的美味佳肴,明清时代正式被列为皇家贡品。清代乾隆将猴头菇推向了食养文化的巅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华传统饮食养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医药学理论,“药食同源”、“食疗”、“治未病”等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五谷杂粮、鸡鸭鱼肉禽蛋、蔬菜瓜果等哺育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其中,猴头菇之所以与熊掌、燕窝、鱼翅同被列为“四大名肴”,有“菌中皇后”、“素中荤”、“山珍猴头,海味鱼翅”之称。并且,在名贵食材中位列“上八珍”,源于对猴头菇认识和食用的不断升华。
早在三国时,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异物志》中,就当时的夷州(今天的台湾)所产猴头菇有过中国最早的较为详细描述:“民皆好啖猴头羹,以菜和中以醒酒,杂五肉臛不及之。其俗言:‘宁自负人千石之粟,不愿负人猴头羹臛‘。”民间谚语:“多食猴头,返老还童”。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有猴头菇。《御香缥缈录》载有清代宫廷猴头菜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日记》中提到,鲁迅本人吃过其挚友曹靖华赠送的猴头菇,赞美“味确很好”。
据《现代中药学大词典》等文献记载,猴头菇味甘、性平、无毒,入肝、胃二经,利五脏,助消化,滋补身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医学陆续证明,猴头菇具对消化道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免疫力低下等等疾病和亚健康状况具有突出的食用、药用价值。近些年,国外科学家也对猴头菇做了深入研究,认为猴头菇还具有抗抑郁,预防老年痴呆的功效。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食养文化更加迸发出勃勃生机。中国民间和古今中外专家、名流对猴头菇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医药理论认为,脾胃是人之“后天之本”,猴头菇具有补“后天之本”的突出功效。山色峪猴头菇将会成为人们舌尖上的优选!
(此文写于2018年4月25日,修改于2022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