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书院&简书写作营
你知道吗?《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终身未婚。
她的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她也曾因为不爱对方拒绝过一位将继承大笔财产的青年的求婚。正是看透了爱情中的诸多算计,奥斯丁选择终身不嫁,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正是因为她在爱情中的不幸经历,让她比其他人更犀利地认识到“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并把这一理念在作品里深刻体现。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许正是看透了这些,简·奥斯汀才能在作品中如此客观冷静又戏谑地剖析那些走进爱情和婚姻里的人们吧。
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小说一开头就奠定了整篇的基调。
“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条真理在四邻八舍各家各户人们的头脑中是如此根深蒂固,这样一个单身汉搬入一个地方时,不管人们对他的思想感情、观点见解知道得多么少,他们也会把它当做自己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会成为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作者一上来就表明了婚姻的基础是经济条件。不管有没有爱情,财产才是婚姻的第一要素,这种观念在简·奥斯汀生活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就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在那个社会里,一般妇女除了当老处女和家庭教师外,别的唯一出路就是嫁人,特别是财产不多的青年女子。嫁一户有钱有地位的体面人家,是她们保持可靠的社会与经济地位的唯一一条体面出路。结婚成家是他们最可心合意的避风港,确保她们以后不缺衣少食的最好途径。
说白了,那时候的女人的出路要不就是有个好老子,能有一份自己的财产;要不就是有一个好丈夫,确保自己婚后衣食无忧,否则,女性能有的出路少之又少。
夏洛特就是这样一位为了自己的下半生,一心想把自己嫁出去的人。她明知柯林斯对她毫无感情,并且在三天里向两个女人求婚,而且她也不喜欢他,却欣然答应了他的求婚。她既不看重男人,也不看重夫妻生活,只把结婚当做人生目标,她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舒适的家。
用今天的话说,夏洛特的婚姻的物质的。婚姻能离开物质吗?显然不能。可仅仅只是物质的婚姻,简直就像一座牢笼一样可怕。
而仅有爱情的婚姻又怎样呢?
像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和乔治,他们如飞蛾扑火一样的狂热的爱情,终究不过一摊狗血,一出闹剧。试想没有达西的慷慨解囊,莉迪亚和乔治不过是一对贪图美色和情欲的野蝴蝶而已,经济拮据,朝不保夕。
而是否存在理想的婚姻呢?
珍和宾利,无论在相貌、性格脾气、休养上堪称完美的一对。伊丽莎白和达西,虽然经历了最初的误会和争吵,后来终于冰释前嫌,摈弃了各自的傲慢和偏见,最终携手。他们的婚姻都可以称为理想的婚姻。
这两对在奥斯丁看来美满的婚姻,真的就那么无懈可击吗?
如果伊丽莎白是个纯粹的穷人,甚至不是一个淑女,没有任何学识和教养,达西还能爱上她吗?如果达西完全没有那丰厚的年收入,而纯粹是个穷光蛋,伊丽莎白还能原谅他的傲慢吗?
当珍说宾利可爱的时候,伊丽莎白直白地说,他的五千英镑年收入让他更可爱。
这才是真正的爱情的现实模样,这才是婚姻的本真所在。
奥斯汀通过这部作品显然指出了理想婚姻的存在: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寻找有爱情的婚姻。理想的爱情和婚姻都是有基础条件的,它包括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情投意合、自由平等,互敬互惠。
不得不说,奥斯丁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能有如此特别的婚姻道德观是很罕见的。不可否认,她的小说不仅有着天衣无缝的结构和精湛精确的刻画技巧,还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奥康瑙尔更是认为,奥斯丁是一位“最杰出的道德家”,她总能通过小说来教育读者。
《傲慢与偏见》自从问世之后更被年轻女性誉为爱情宝典,指导了千千万万青年男女的爱情。
而奥斯丁指出的这种理想爱情现实中又有多少呢?
现实的爱情可能是鲜花与美酒,可以能是浪漫与幻想,还可能是欲望与豪放。
现实的婚姻更不一定需要爱情,可能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貌合神离,可以能是贝内特夫妇的嘲弄与奚落,也可能是珍和宾利的相敬如宾,也可能是伊丽莎白与大达西最初的傲慢与偏见,也可能是他们后来的情投意合、自由平等。而其中的滋味,或滑稽,或无奈,或悲伤,或幸福,只有身在其中的人自己知道。
人生之路漫漫,即使是拥有理想和爱情、婚姻,它就那么可靠吗?
奥斯丁所在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那时离婚的条件十分苛刻,保证了婚姻相对稳定。而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纪,离婚跟喝凉水一样简单又寻常的时候,谁又能是谁的终极依靠呢?
要想在婚姻中过得幸福,恐怕还是自己更靠得住,自立自强也许才是女性幸福的最终保障。
简·奥斯汀自己就正是这一点最好的说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