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会将追求幸福、快乐、积极乐观,当做我们的追求目标。
为了达到目的,一方面我们会尽量用“正面、积极”的思维方式,来求得更多的好;另一方面,我们会对看到感觉到的负面情绪,采用时刻提防的方式进行审查,一旦发现负面的,我们会避开冷漠的处理她,好似无所谓;或者用正面的思维来替代她,并表现出积极的面向。
避开、替代,都是一种不处理的策略,意思是要么自己处理不了,或者是耗费精力是毫无价值的。
而对真正的朋友,你则会坦诚交谈。
01
绷着的神经
若可以做到提防,就意味着有一个观察、审查的思维神经,一直绷着,就杵在那儿,对每一个过往的感受、想法进行盘问。
这个杵着的神经,并不是外来的一个设备,而是自己。于是,这样的方式,意味着自己始终会绷着。
当你对正面的追求越高,对自己要求越高,对正面越执着,你就越不会让那根神经放松下来,于是,你一刻都得不到休息,只为那出现可能并不是很频繁的负面情绪。
这样的方式,你并没有被负面的情绪、观念给伤害,却被自己绷着的神经给折磨死了。
绷着自己的,都是那些对自己超高要求、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人。
02
对自己情绪置若罔闻
有些人恰恰相反,他们对自己的情绪置若罔闻、视而不见。
这对对待情绪放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拥有的,完美主义者最需要这些。
但是态度适宜,行动不可取。
当你对待自己的各种情绪,都想当然的认为“我就这样”的时候,你就让情绪做了主人,自己变成了奴隶——乐意当奴隶的人另当别论,现实中倒也不少见。
对情绪不予理会,也就默认支持了现在的方式。习惯,也是这样培养的,默认的支持、重复。
这种方式之下,相对应的思维、感受、行动等,一步步强化为更加习惯的力量,就像地球一样一旦转起来,人的力量也许就难以阻止惯性的脚步。
03
好好看看自己的情绪
绷着神经一直审视不可取,置之不理视而不见也不可行,那就取中庸之道。
在情绪出来的时候,我们再进行审查。审查,不是对情绪批判、审问、责难,而是像对待好朋友一样,来看待它,只是这个好朋友表现的心情不太好。
在情绪来的时候,将自己抽离出来,与情绪保持一点距离,以第三方身份的角度,看看这个情绪,也看看自己。
你看着情绪,自然而然的会想了解她从哪儿来的,怎么想的,针对的目标是谁,依据是什么?是情景的原因,还是外在突发事故?
你看着自己的身体,会看到脸上是什么表情,肢体在怎么样的摆着,肌肉是什么状态,胸口、心脏、呼吸,都是什么状态。
最后,抽离的角色会问:我这是干嘛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呢?是我想要的吗?我目标是什么,方式是什么?
就以上的几个简单问题,你会知道自己怎么把自己给整成了这个状态。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你只是看着她,了解好各个方面的情况。
如果可以做到这样的抽离,你已经把自己从融入情绪的状态之中拉开了距离,自己就不容易肆意的发作。因为,这样的方式,已经有了一种审视的角度。
当自己融入情绪的时候,自己所有的想法感受,都是为那时的情绪服务,身体上去配合情绪该心跳加快就加快,该哆嗦就哆嗦;想法里算是对方如何错,如何不对,包括陈谷子烂芝麻都会给你抖出来,就是为了那个情绪可以有一个支撑的观点。
抽离的审视,就是有距离的观察自己,可以保持一定的客观性去看自己临在的那个自己。
就这样看着,想几个简单问题就行了,这一步是第一步,需要反复的练习。
如果连自己看自己的情绪都不能做到,那么,后续的动作就更难执行,因为你内心会强烈抵抗。
04
与情绪交朋友
一定程度上,当可以静静的看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你就有了一种独立的灵魂,一种与临在的自己同时存在的觉察意识。
两个“人”同时存在,才有可能进行交流。能够像朋友一样有一些信任,也才能深入探讨更多的问题。
比如说:你到底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会那么生气呢?是不喜欢这个情景,还是有什么想法?拿出来大家交流一下。
进行这样的内在对话,才能了解到内心真实的想法;只有真诚的面对,才能袒露心扉。
然而不恰当的交流,比如带有批判、指责、逃避、推诿、争辩、打断,都可能让交流中断,或者变得敷衍了事。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一些彼此的想法,而不是为了说服。当没有抵抗、争辩,敞开才变得容易,人与人是这样,抽离的自己与临在的自己也一样。
这样一次次的与自己聊天,让自己内心想法逐渐的浮出到意识中来,自己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情绪是这样的。
抵抗,只能让自己在融入的状态中越走越远;交流,才能出现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