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52,尽心章13-21-4》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啐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今天是戊戌年丙辰月癸巳日,三月十五,2018年5月1日星期一。劳动节。
啐,音粹,是温和的样子。盎是丰满。
上一节讲到君子本性的特点是定分。分,是所得于天之全体。定分,就是全体大用,就是同一、在场、永恒。所以,君子的本性绝不会因时势治乱,命运穷达,环境顺逆等外在因素而有加损。
How?如何是这样的?这一节的学习回答这个问题。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这是君子所性不加不损独立不遗的根本所在。慈爱是仁,适宜是义,合理是礼,通达是智。这是人人都本来具足的,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残忍、强暴、混乱和愚痴呢?儒家归因于"气拘物蔽",佛家归因于无始业力,达尔文归因于动物性、弗洛依德归因于无意识。
儒家的诊断是"气禀受拘、物欲遮蔽",则君子的修为所达即为"气禀极具清明、物欲不能间隔"。这个理论之所以令我信服,在于它的可操作性。生命的可贵在于大有作为,宿命固然无志,虚无更加不堪。儒家的修身极具现实意义,孟子说"根于心",就是修心,而且,当世修,当世就要克期致功。
一时的君子,人人都是,一世的君子则要盖棺定论。君子,不是完成时,而是对一种生活状态的行动承诺,是对仁义礼智四德的行动承诺,浑全而无所亏欠,坚定而不可动摇,这就是已经根植于心了。孔子提出"由仁义行",反对"行仁义"。前者是根于心,后者是做给别人看的。
孟子说,这种根植于心的修养,诚于中而形于外,怎么判断呢?其生色无有已时,喜怒哀乐皆中节。
产生的气色清和润泽,温和可亲,体现出四德的光辉。
表现在肩背上则丰厚盈溢,盎然示人,体现的是四德的充满。
表现在四肢上则动静妙于从心,举动由于自得,不用说话而自晓其意的效果,体现的是四德的发越。发越是多义词,这里是不疾而速的意思,不言而喻就是不需要疾声厉色而意思焕然彰显。
定性,根心是君子的两大特点。
最后,需要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君子所性"这么厉害,无有已时,不言而喻,不疾而速,是什么造就的?先天天赋还是后天作为?朱子主张天赋论,认为众人的天分不足,气禀受拘,物欲遮蔽,而君子的气稟极具清明,物欲无有间隔;王夫之先生不同意这个观点。明天学习船山先生的评论。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