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20年,一位同学20年没见过面,你对他所有的记忆都停留在20年前分别的那一天,今天你们相见,你才突然发现你看到的完全是一个陌生人。无论大学时代你们如何表现自己,20年都足以重塑了你们,使你们各自成为与20年前完全不同的人。
你苦苦地追寻20年前的影子,却发现几乎什么也没有。即便有,又如何呢?今天的你们经过不同的道路,已经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同的人生,毫无交集。你们只能靠谈论20年前记忆的片段来唤起一点共鸣。岁月如此残忍地告诉你:相见不如怀念。
其实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常态。
每一段感情都来自于一种交往。无论是同学,同事,一起玩耍的伙伴,相互交心的朋友伴侣,所有这些,都会产生同样情境下的沟通,共情乃至协作。这种交往的时间和深度会促进情感的发展,延续和升华。
当很长时间没有交流,双方能够形成共鸣的情景就不存在了。这就产生了陌生感。如果对于之前的情感给予较高的期望,那么这种陌生感就会带来很大的心里落差。
实际上,在不同情境下,在不同时间点,每个人包括自己都是特定维度特定时期的表现,时过境迁,自己完全可能是另一个人。比如我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学生会干部,但现在呢,实际上是有社交恐惧症的技术宅。可是,仔细回想一下,学生时代的自己内心深处就是如此,只是在当时的氛围环境下,表现得很“外向”。当时自己就不自在,其实也并没有和其他同学打成一片。和现在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要真正沉浸到周围的环境中,对我这样的人可能是不容易的。所以《家园》中杰克说的那句“我和你们不是一个宇宙”的话才能在我的心里引起共鸣。无法感知周围人和环境的需求,不能持续地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害怕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肆意挥霍自己的能力和时间……
回到人际交往的范畴,我觉得核心还是要在一起。方式并不是关键问题,重点是必须建立一个共同的体验关系。交往各方在某一件事情上有足够可以进行情感互动的缘由和行动,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同学在一起学习生活,父母陪伴孩子玩耍成长,情侣在一起共同生活,……这些构成了建立稳定良好关系的前提。
大学同学毕业后,有的人会一起工作,有的成为人生伴侣,这些关系可以稳定地延续下去。如果正好相反,如果毕业后从来没有联系,那么结果必然是感情逐渐淡漠,时间一长就会感到极其陌生。
所以要做一个好朋友,就要花时间和朋友聚会玩耍,在他需要的时候,耐心听他倾诉。要做一个好父亲,就要多陪孩子,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交流沟通。真正的爱,就是陪伴。珍惜眼前人,好好地陪伴他们度过这或长或短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