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已经很尽力在拍我想要的素材了。不管是当成纪录片也好,还是单纯为了纪念这次喜宴。
小时候把能吃上村里的喜宴当成过年,感觉有好多好吃的东西,喜欢吃木桶蒸出来的米饭,喜欢吃牙签串起来的麻辣,对用筛子端上来的菜满怀期望,和小伙伴互相猜下一道菜是什么,还有饮料,还有瓜子,还有糖果,还有鞭炮上掉落下来的一个个小炮,都是和小伙伴一起争抢的对象。
跟在大人身后,看他们挨家挨户的借凳子桌子,用粉笔在自家的物品上刻下记号。那时候的凳子坐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如果一边的人起身,就要提醒另一边的人以免摔倒。
养了很久的猪,在喜宴的前一天就要杀掉,村里年轻力壮的男生都会去主人家帮忙,没那么功利,不计回报,等准备好了菜肴后他们就会离开,主人也只会大咧咧的吆喝一声,明天来吃饭。这就是村里人的感情,俗话都说远亲不如近邻。
渐渐的,好像很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就变了。
五颜六色的塑料凳取代了笨重的木头凳,桌子上再也没有用粉笔写下的王张刘李,村民不再那么麻烦,把钱交给酒席承包商,一切便由他们搞定。
当丰盛的菜品在自家的餐桌上轮流转动时,喜宴这个词便开始失去了诱惑,很多时候都只是走走过场,也没那么多真情实意值得去付出。一个封面写着万事如意的红包,背面用水芯笔写上某某贺,等到了喜宴日子,便上交给主人,到了吃饭时辰,踩着点吃饭完毕又匆匆散去,没了寒暄,少了交流,剩下装点着红包的钞币,散发出孤零零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