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近期、在我所在城市的各大媒体都在竞相报道这样的一件事情,说申城连续高温的时间已经达十天!现如今只要一到天气炎热的夏季,每家每户都会开着空调,也不愿意外出去锻炼身体,就连跳广场舞的人也几乎没有,在家里十分惬意的孵着空调给你和我带来的阵阵凉意。“孵”字的普通话读音为fū,不过就在我所在的城市上海,还在上海闲话当中读音就为“bú”。
“时间”的这列列车,至少也要倒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初中期以前,为什么要倒回到这个时间段里面去呢?!全都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没有把“空调”这种家庭用品给发明出来,还当“空调”没有广泛的普及并进入到千家万户之前,对于上海人来说吧,只要是一到天气炎热的夏季里面,最最欢喜做的一件事情又会是什么呢?!这件事情就是--“乘风凉”,“乘风凉”这个词语就是一句上海方言俚语闲话,它被翻译成普通话的话,它的意思是说“纳凉”。
在20世纪90年代的初中期以前,上海人一直都有这样的一种习惯,在炎热的夏季,每家每户都要跑到外面去乘风凉,故而上海人发明一句方言俚(俗)语,说道:“六月蚊子嗡嗡叫,搬着板凳乘风凉!”而且在热天到外面“乘风凉”,是老上海人独有的一道风景线,这道风景线保持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最起码也要拥有二三十年左右的光景,偶尔在电视台还会去播放各类老上海故事的纪录片,其中就会有从前的老一辈上海人,怎样在天气比较炎热的夏天,乘风凉的故事。
像“乘风凉”一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最早出自清代一介布衣顾禄撰写的《清嘉录》一书中,他在《清嘉录·六月·乘风凉》写有这样一大段的文字,曰:“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舟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宇、水窗、冰榭,随意流连。作牙牌、叶格、马吊诸戏,以为酒食东道,谓之斗牌。习清唱为避暑计者,白堤青舫,争相斗典,夜以继日,谓之曲局。或招盲女、瞽男弹唱新声绮调,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谓之说书,置酒属客,递为消暑之宴。盖此时铄石流金,无可消遣,借乘凉为行乐也。”
到夜晚五至六点钟以后,尤其是住在市区里面的人,不管是在各条弄堂口、还是在马路的边上,就会展现出这样的一幅场景来,不管有多少男女老少,大家就会早早地去抢好地皮、划好一块势力范围,占领最有利的地理位置,摆起躺椅、竹椅、木板凳等各类物品,就在其中,躺椅的材质就有:篾竹躺椅、帆布躺椅、竹榻;木板凳高矮长短各不同;只要是一吃好晚饭以后,街坊邻里,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开始侃大山谈天说地,有些人在听无线电;还有些人在看新民晚报;还有不少的老中青年人和小朋友,会打起各类扑克牌、玩“象棋”“陆战棋四国大战”等游戏;另外还有些人则会躺在躺椅上面打盹。
在空气当中,能闻到“痱子粉”和“花露水”的味道,可以说基本上在整个城市里面全是这个味道,它形成夏日申城一种特有的城市气息,更能显现从前上海市老百姓对生活中的一种无可奈何哦!
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不待在家里,而是要到外面去乘风凉呢?!还是因为在过去的时候,住在市区里的人,住房条件都是很差劲很困难的,祖孙三代共同挤在建筑面积为十几个平方米,20个平方米不到,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的,甚至于比十几个平方米还要差劲的家庭,还有很多很多的,一年四季当中,只有春秋冬三季日子比较好过,夏天比较难过,在家里就好像是一只只大的蒸笼,和现在高档的洗浴室,蒸桑拿是差不多的,是没有办法睡好觉的,也只好到外面乘风凉!
在上海闲话当中,“乘风凉”中的“乘”字和“乘车子”当中的“乘”就是一个意思,就好比说在凉气里面蹲一阵子。尤其是在市区里面,既然大家全都是来乘风凉的,那么,这个“风”字就是最要紧的,尤其是“穿堂风”,如果没有这“穿堂风”,“乘风凉”就是属于没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这个“穿堂风”的风口,往往就在每家每户家门口的弄堂口,还有三块地方,大马路、人行道和街心花园。
说到“穿堂风”让我想到,在上海拥有六块最有名的“穿堂风”,它们分别就是:第一块南京西路与黄河路交叉口穿堂风;第二块国际饭店周围的穿堂风;第三块黄河路穿堂风;第四块凤阳路穿堂风;第五块长沙路穿堂风,第六块就是北京东(西)路老房子穿堂风。
我在上面的文字当中,一直在提及“穿堂风”这个词语,它到底又是在说什么意思呢?!“穿堂风”又被称为“过堂风”,这是一种专门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一种风。在“风压”的作用之下,室外的空气会从建筑物一侧进入,然后贯穿内部,再从另一侧流出。
有一点也是要说清楚的,上海人还特别喜欢南北通风的房子,到天热季节,要是外面风很大,一股风悄悄地吹进来,从南边的窗口吹进来,往北面的窗口吹出去,就像是一个匆忙而过的不速之客。这个时候,心里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感,而且最好一直都是如此。
在乘风凉之前,上海人还会先做一件事情,会在地面上浇一些水,正所谓“前人浇水,后人乘凉!”凡是地面上被浇过水的地方,温度也可以降低一两度左右,浇水绝对是先头部队,通常是第一户家庭浇过以后,后面的几户家庭自然就会跟着一起来浇水的。在那个时候(年代)大家都是用公用水表,水费要全部计算到每户家庭中,假使每天浇几桶自来水还是十分奢侈的,所以在多数时候会用洗澡水浇。
在夏季时,有些居住在市区石库门房子里面的家庭,在浇好水以后,还会搬出桌子、椅子以及各类饭菜到天井里面,一边乘着风凉,一边吃着晚饭。还有些邻舍隔壁关系比较好的,彼此之间相处得比较融洽的家庭,相互间还会说好的,今天我们两户家庭拼到一起,各自去烧几道比较拿手的小菜,一起来聚聚尝尝味道、侃大山聊天。
在20世纪90年代的初中期以前,每家每户的经济条件基本上全都是属于相差不是很多的,也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既没有什么空调的,也是没有什么冰箱的,每当到天气炎热的夏季,除去夜晚会去弄堂口、马路边上乘风凉、侃大山聊天以外,还会去吃吃各种冰镇的啤酒、饮料与西瓜,不管是住在市区里面的人,还是住在郊区里面的人,只要家里的附近有一口井水,在吃之前的两三个小时,会拿啤酒、饮料和西瓜一起放进拎井水的铅桶里面,再把这点物品放置到井水的里面让井水浸一浸,等到时间一到再把它拿出来,就好像在吃冰镇的啤酒、饮料、西瓜一样,实际上每一口井水都是冬暖夏凉的,在夏天井水和电冰箱工作原理是差不多的,都能给人带来丝丝的凉意……
过去的古人,一到夏季时,就会穿绞经有孔的“丝绸单罗”“纱衣类”衣裳,“纱衣”是当时高档的衣裳,分三个种类,分别是“实地纱”“芝地纱”“亮地纱”,譬如说:唐朝香山居士白居易和同时代的工部侍郎元稹是好朋友,担心元稹待在通州过热,曾寄一套轻纱生衣与元稹。不仅是如此哩,他还创作一首诗,说道:“犹恐通州热杀君,莫嫌轻薄但知著。纺花纱裤薄于云,浅色縠衫轻似雾。”
在过去,夏天乘风凉的时候,防暑就是挺重要的一件事情。
对男人来说,不管老中青少,是不讲究的,就是一个“脱”字,脱到不能再脱、脱到赤膊为止,下身只穿一条平脚裤或乒乓裤。
虽说女性也是不讲究的,但是要比男人麻烦许多,一些中老年妇女一般只穿一件轻薄上衣,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就会去穿“香芸纱”衣裳,那些经济条件差劲的家庭,就只好穿蹩脚一点的“士林布”衣裳。衣裳的样式,不是穿“中式大襟”衣裳,就是穿当时比较流行的“方领套衫”,“方领套衫”又被叫做“无袖一字领”,它的领口是很高的,臂膊全都露在外面,而且还会有时隐时现的暴露点。年轻一点的小姑娘,总归是有一点不好意思怕难为情,在衣裳里面会先穿一件汗衫或者汗马甲,稍许能遮挡一下。虽说仍旧还有凸点,但不是很明显的。 女性下身穿的最多就是花短裤,而且是五颜六色的。有许许多多的当家人,经济条件是很一般的,都会得精打细算做人家,就为节省布料,把花短裤裁剪得尽量短,和当下的热裤有得一拼!
就算到夏日时节,照样会有一对对男女青年朋友,在马路上面会兜马路、交朋友,两人还会边走边聊,一路要走到黄浦江边外滩,当时浦西黄浦江有一条长长的防汛堤坝,男女双方就倚在栏杆上谈情说爱,栏杆被围得水泄不通人挤人,变成为一垛人墙,上海人把这垛墙称之为“情人墙”,中外闻名,它就见证许多青年男女的爱情!
乘风凉的时候,聊天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邻舍隔壁之间会分享各种趣闻轶事,还有不少的家庭会张家短李家长,拿别人家里的某些丑事说出来,因为全都是老百姓的缘故,说起话来或在聊天的时候,多多少少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不管不顾,什么话语都会说出来的。
最后,大多数家庭到半夜的时候,大家纷纷散伙,就在散伙之前,相互之间会说一句闲话:“(大家)都早一点回去睡觉吧,明天还要去上班读书哩!”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一天又一天还会继续。
既然是说到有关于乘风凉这件事情的话,有如下的两件事情是令我至今为止都是难以去忘怀掉的,不妨就让我拿出来说一说吧!
第一件事情就是:我的邻居汪世洋和蒯红妹夫妻是我亲大哥陆明的过房爷过房娘,尽管过房爷是石化系统的普通员工,过房娘是高级点心师,每年还有订《新民晚报》的好习惯,就在那些乘风凉的日子里面,他们夫妻两人,除去会和周围的邻居侃大山以外,还会阅读《新民晚报》的,和周围的邻居们一起去分享报纸当中的趣闻轶事。
第二件事情就是:在我很多的同学当中,我曾经有一位名字叫“徐涛”的同学,他还是我的邻居,他的父亲和上海足坛教父徐根宝是同名同姓的,徐涛就是这个样子的人,全都是因为他本人长得活脱脱就像一个外国佬,而他的父母并不是外国人,才会调侃这户家庭!为什么会如此呢?!皆因为徐涛在小学的时候,头发全都是金黄色,一双眼睛也像波斯猫的眼睛是差不多的,也是一蓝一黄的。周围的邻居每次在乘风凉的时候看到他们时,会调侃说徐涛并不是他的父亲和他的母亲生的,而是他的母亲和外国人生出来的,要不然就不会长成这个样子,而且有调侃过好几次好几年,他们一家总是笑而不语……
当“时间”的列车走到现如今时,虽说现在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要是和过去拿出来做一个对比与比较的话,可以说已经大变样、变得面目全非,每家每户纷纷搬进新工房、住进各式各样的小区里面,上海人再也不会到外面去乘风凉!上海人在热天乘风凉的习俗(惯),就好像各类风俗年画一样,正在逐步地褪颜色、渐渐地渐行渐远!
还虽说是如此,不过,我自己对于这种习俗(惯),倒是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怀念。不管从前的上海,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清苦,会充满着多少的甜酸苦辣、开心与欢声笑语……毕竟是属于从前上海人一段难以磨灭掉的记忆,在火热中又带有风凉……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老上海人乘风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万分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8年08月07日星期二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