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力而为,谦虚好学
现在讲到另一段: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敦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鄹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既邹,鄹人之子即孔子,这一段所讲的应该是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司法行政部长兼行政院副院长(古代官制,无法与现代比类,为了便于了解,姑且做近似 的比拟),参与了代表国家,代表王室的宗庙大典,他进去以后,对于每件事都要问问清楚,向人请教,走哪里?坐哪里?每事都问人,于是有人笑他说,一般人乱捧,都说孔子这个人了不起,处处懂礼,可是这个鄹地佬进了大庙,什么都不懂,事事都向人请假,这话被孔子知道了,他说:这就是礼啊,以前我们提到过,假如出国到了别人的过度,风俗习惯不同,对人家的事,不懂的应该多问,到人家家里也是一样,求学问也是一样,做事也是一样,诚恳向人请教,就是礼 的精神,也是做人的道理。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是古代传统 的武功,--射箭,那时的武功还没有发展到少林拳,武当派(这些是唐宋以后 的事)周代的军事武功是车战的时代,最重要的武器还是拉弓射箭,武功高低的标准,就是射箭的高明到什么程度,相当于现代打靶,射箭的标准,在于射中了红心没有,而不问箭是否射过了牛皮,每支箭射中了标的,就绝对够标准,箭能不能透过牛皮,则不做考虑,因为每个人天生的臂力不同,有些人膂力很强壮,他的箭不但可穿牛皮,甚而可穿过墙,有些人的箭射出去不能穿透牛皮但是他每箭都中红心,也就够标准 了。
这一段说明做人做事,够不够道德的标准,只问合不合正道,并不苛求他对事功成就 的程度,因为没有机会给他表现,环境不对,时代不对,他也就无从表现,这有什么办法,由此触类旁通,对人对事就可剪掉些苛求了。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i爱其礼。
非常慎重的祭典之一---告朔,每个月的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月暗为晦。过去没有订出现在这些假日,朔望就是休息的时候,不过不像现在这样重视,每月的初一,主政者要代表国家,向天地祖宗,禀告所作所为,这就是所谓的告朔,用现在的 观念来说,就是在那时发表政见,对谁发表呢?对天地鬼神,现在对大众发表政见,讲了不兑现的也有,当时对天地鬼神讲的话,如不兑现自己就害怕了,有一个看不见的力量在监视管制,所以告朔这件事也很郑重。
从前告朔时一定要杀羊,到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风气开始衰败,这些礼仪的精神,也慢慢跟着衰落变化了,所以子贡当时准备去掉告朔时用的饩羊,饩羊是蒸过了的,等于现在拜拜,杀了猪羊,还没有炊熟就放在祭桌上,稍稍蒸一下免得腐臭,这就是饩羊,子贡当时想,拜拜就拜拜,这只羊可以省下来,所以孔子告诉子贡说,你的主张也对,为了经济上的节省而不用羊也好,为了表示诚恳而不用羊也好,不过我不主张去掉,不是为了这只羊要不要省,而是因为他代表了一种精神,固然不用象征性的东西,只要内心诚恳就可以,但现在的人,真正诚恳的心意发不起来了,就必须要一件象征性的东西才能维系得住,所以你子贡爱这只羊,而我更重视这礼仪和精神内涵。
由这件事我们就懂得,在社会上,或在政治上,有时绝对空洞的精神,并不足以维持一件事物,而必须配合某些实质的东西才能生效,如口惠而实不至,有时候就要失败了。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这段话,连起上一段来说,是做人处事的艰难,我想大家有时也会有同感,一个人想做个忠臣,有时候也很难,对主管,对领导人尽礼,处处尽忠合礼,而旁边 的人会认为拍马屁,所以孔子非常通人情世故,凡是当过长官也当过人部下的,都有这种经验,如果自己毅力不坚定,见解不周到,受环境影响,只好变了,那么该怎么办呢?还是以礼为准,也是上面的话,而爱其羊,我爱其礼。人格还是建立在自己身上,别人尽管不了解,只看自己内心的诚与不诚,诚正的建立,久后自知,自己 的见解与人格的精神,等待时间来考验,等待时间来证明并不是他人说的那么一回事,也就心安理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