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周岭的《认知驱动》,继读完《认知觉醒》,此书果然也不负期望。这本《认知驱动》毫不夸张地说,像是一道闪电,划过我的世界。可能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书里观点和理念,击中了此时正处于职业生涯一个重要转折点的我。
知乎上有个高赞问答:为什么明明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
这个问题戳中我的小心脏。记不清有多少次,痛下决心改变自己,早起,运动,阅读,报课,学习……一开始安排得满满当当,中间开始各种找理由打渔晒网,最后无一例外都重新打回原形,甚至比没努力之前更差,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自我否定。
直到读完《认知的觉醒》与《认知的驱动》,才恍然若悟:原来,我并没有选好努力的赛道,只是习惯性选择了默默内在成长。就好比是一粒种子,埋在土里再努力生长,地底下根长得再深再粗,也不为外界所知,难以获得外部环境持续的肯定和支持。换句话说,我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我的努力或许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却没有给他人创造什么价值,也没能获得正面反馈和成就感,自然就缺乏长期坚持的动力。
书最震撼我的是它的核心观点——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这一句话,涵盖了书中提到的多个知识点,例如利他、价值交换、驱动力、长期主义。
这句看起来带了点奉献氛围感的话,就像那句“利他就是利己”,乍看会被很多人认为是鸡汤,然而,它却是这个世界无比真实的运行规律。
很多人在被问到人生梦想和目标是什么的时候,总是“我想……”或者“我要……”的句式,然而却忽略了自己能给的是什么。周岭说,他对自己设定的人生答案是: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很有用,被他人强烈需要的人。因为,这就是一个人存在的真正价值。有价值的人也必然能得到这个世界回馈于他的价值认同和回报。
利他是最好的人生
利他的本质是爱,它的力量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这个世界爱得有多深,爱得有多广。正是因为有了爱,才会让我们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对于他人的帮助,你才会觉得有成就感。就像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说的那样:幸福即贡献。
稻盛和夫在《心》中说: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世间的幸福之法和万事之法,不过如此。
利他其实也是在利己,很多时候,看似是对他人有利,其实自己在其中也是得利的,就像作者在书中举例说自己在公众号开通问答专栏,免费为读者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他是在单方面付出,实际上,他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掌握读者成长路上的真实需求,对他之后 写的文章能保持理论高度和直击读者痛点功不可没。
驱动和创造
《认知驱动》里提到潜能大师托尼·罗宾斯说过,人的驱动力分为两种:逃避痛苦和追逐快乐。
所以,生活中的痛苦和喜悦,都是我们自我改变的底层驱动力。
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总是在痛苦出现和发生的时候,为了逃避痛苦而去行动和改变,那这种驱动力显然是一种被动驱动。它不是我们永远的驱动力,也不应该是。
我们离开痛苦的原因是为了奔向喜悦,因此主动的喜悦才是人生更高级的驱动力。
周岭在书的结语中提到一个观点:顶级的生活不是奢华,而是创造。大多数人的生活介于“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但真正的”创造者“很少。消费的生活不需要有目标,生产者的目标往往是由外界牵引,而基于内在目标驱动的“创造”才能使人主动追求生命的价值。
也许很多人觉得创造太难,但其实创造有很多形式。周岭告诉我们,拥有创造的力量,一是要有输出意识;二是要有价值意识;三要获取反馈。没有输出,再多的输入都没有意义,因为既无法作用于自己的实践,也转化不成对他人有用的价值。
而根据反馈不断打磨自己的输出,才能让自己的创造价值最大化,也才能交换到等价甚至更高且持续的回报,这本身就是一种复利思维。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输出形式,输入不只有读书,输出也不只有写作。但读过看过的书,只有通过实践输出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写作输出才能为他人创造有价值的内容。
长期主义是价值创造的必经之路
罗振宇说: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陈春花说:越是变化,越是需要长期主义。作者周岭也在书中提到了长期主义,他认为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不但要抵御短期利益的诱惑,还要忍受不被外界关注的寂寞。
1980年到2012年间,白酒行业先后被山西汾酒和五粮液占据榜首,两家企业在领先后不断扩张来谋取更多的利润,而这个时期的茅台酒在季克良的带领下,聚焦主业,立足在工艺传承、质量提高上下功夫。2012年,因为政策原因白酒行业受到极大的冲击,就连五粮液也用降价来换取销量,但此时的茅台却坚持不降价,利用其稀缺品质,最终成功超越五粮液,成为第一高档品牌。
写在最后
从《认知觉醒》到《认知驱动》,周岭完成了从成就自己到成就他人的过程。他在书中还分享了其他心法和技法,从社交、层次和身份不同层面来认识自己,清除成功路上的情绪障碍。让迷茫的你豁然开朗。
此书于我如同再造,于你如迈向更高的写作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