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上练习写作已经一个多月了,深感对于很多问题可能想过也说过,但真正动笔写出来就不那么容易,这里面不仅是文字功底,还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真的需要锻炼。
“想、说、写“代表着不同程度的思考能力,因为这三种活动关联知识的数量和密度是不同的。
正是在大约两个多月前,看到了周岭的认知驱动这本书,感到非常受启发,顺道把他写的姊妹篇《认知觉醒》也看了一遍。因为本书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本文参考了一下有认真读者做的一份逻辑导图,先有个全面了解。
概括来说,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如何提升内在价值,对外如何为他人创造价值。也称为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
一个人内在的驱动力是和其认知息息相关的,表现形式就是目标的设定。
如果我们只看到目标本身,就会为做而做,动力不会长久,如果我们看到目标之外的更多意义,则动力会完全不同。
因为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
热衷于在新年的时候制定目标和计划往往是基于过去的不满,我们希望来年会有所不同,但潜意识里又似乎在等待那个失败结果的到来。
毕竟多次失败的经历早已告诉过我们,新计划出炉的那一刻确实让人动力满满,但过不了多久就会陷入苦苦的毅力支撑,然后不了了之。
如果你真想让自己有所不同,那不妨用这些时间来做另一件事——学会运用认知的力量来驱动自己。
这比毅力驱动要好,而且很可能让你做成那件事,并成为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看清机制
认知驱动中比较困惑的就“心里清楚但又说不出来”的尴尬,会很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理解。
因为当我们通过原理机制彻底看清做一件事的好处时,便会觉得不去做就是一种损失。
而且知晓了原理机制,自然也有了具体的方法论在手,这会实实在在地增强我们做成这件事的信心。
所以,去行动是自然而然的事,去持续行动并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如果你也希望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那就应该多花时间、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这件事。
至少去读一读相关的书籍,去连接一下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士,而不是在新年的时候用十分钟写下一年读50本书这样的目标和计划。
看不到具体好处和方法的目标真的非常单薄,它无法支撑你度过一年,甚至三个月。
找到意义
看清机制还不足以定义认知驱动,毕竟这仅仅是智力层面的力量,想成为长期主义者还需要第二种力量的加持——找到意义。
它可以激活情绪层面的力量,让“情绪脑”这台马力巨大的发动机为我们所用。
《有效学习》的作者乌尔里希·伯泽尔在谈到如何学习时曾说:
“我们都愿意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感和意义的事情,因为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也是掌握任何一项技能的第一步,而获得独特的价值感和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去描述目标与自己的关联,换句话说就是调整看待事物的角度,看到这件事情的长远意义。”
如果没有意义的加持,那么就算我们知道做这件事情很有好处,内心也不会真的希望拥有。
比如某人就曾告诉我她曾经坚持早起了三年,因为早起在大家眼里是个很好的习惯,但三年后的某一天突然就再也不愿意早起了。
因为她始终不清楚早起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很多时候早上起来甚至都不知道用这些时间来做什么。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在他的眼界之内,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能走多远,其实早就在他内心里标定好了。
就像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先在脑中构思,然后付诸实践。
我想这种构思不仅仅包括如何实践,更包括了如何思考意义,并进行自我心理建设。
这涉及到你想通过这个目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和贡献。
如果你愿多花时间去思考这些事情,就能调动自己的潜意识力量来帮助自己行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潜意识由本能脑和情绪脑掌控,它的力量比意识的力量要大得多。
而我们的成长其实分为能力成长和潜意识成长,当潜意识滞后于能力时,它就会限制能力的突破。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就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将它“毁”掉的原因。
唯有基于内在目标的“创造”才能使人主动追求生命的价值。
人类幸福感的本源只有两个:一个是基因的传承,另一个就是影响力。
一定要创造出独一无二且对自己和他人有长期价值的东西。
我们要想有影响力,就一定要有输出,因为有输出才能被别人看见;然后还要让输出有价值,因为价值足够大,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而在输出和价值双重标准的驱动下,我们就必然能获取反馈,并借助反馈持续迭代,最终创造出独一无二且对自己和他人有长期价值的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