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在探讨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瑞典心理学博士,安吉拉·阿霍拉将前人的智慧和现有的神经化学知识相结合,再融合自己多年研究心理学的心得,编写出本书,提出了对人类行为影响最根本最深远的三大动机——稳定关系、地位和新知识。(这也与身体为奖励有益生存行为而由大脑边缘系统分泌的三种令人快乐的神经递质有关——催产素、血清素、多巴胺。大脑由皮质层(含额叶)与边缘系统(含杏仁体)。)
对稳定关系的追求——安吉拉认为,人们几乎很难找到不受身边人影响而做出的决定,即使这些影响的作用看起来微乎其微。
学者罗伊·鲍迈斯特和马克·利里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归属需求”这一概念,他们任务:“对归属感的渴望是一种有力、基本又极其普遍的动机。”有了群体归属感,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更顺畅,因为人们更有可能和他人分享食物,也更有可能找到合适的伴侣,分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而这也成为了促使人们行动的第一层动机,对稳定关系的追求。
这里有两个效应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从众效应。这种效应产生,主要是我们精力有限,我们需要借助他人节省精力,比如读书榜单、畅销商品榜、歌曲下载排行榜,排第一的那首歌真的是最好的吗?不一定,我们很多是因为别人下了才下的。
从另一角讲,这也叫曝光效应,个体接触外界事物越多,越会催生对该事物的认同感。也就是说,看见某人某物的频率越高,人们对其产生的好感就会越大。就像你看到各种励志不言败的行为,你会备受鼓励,暗下决心实施自己的人生计划;就像你要学画,你就要制造学画的环境。
二是首问效应。这与从众效应是对应。“只要有一个人敢为人先,率先发出不同的声音,就足以带动其他人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第一个发出问题、提出思路的人影响力最大。就像画画打的草稿、线稿,最后的成品有它80~90%的影子。
对地位的渴望。
实际上这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地位高的人能最先开始吃饭,能栖息在最安全的地点,也是更具吸引力的配偶或伴侣。”
拥有地位是一件好事,人们能因此拥有更多的资源,享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别人也愿意听自己讲话,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们感受到自己被人喜欢和被人倚重。当然,追求地位要走正向渠道还要有度。过度追求,会导致自己不断与他人比较,患得患失。
对新知识的探索。
从人类发展进程来看,好奇心能让人类更好地生存比如发明工具。保持求知欲,能让人类更了解世界,认识到世间万物如何共存,发生的变化对自身有何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所处的环境,如此,人类才走到了今天。
17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将好奇心比作“大脑的欲望”。人类对知识的欲望无穷无尽,越好奇越探索越求知。好奇心的满足还能激活大脑的激励中心,让这一脑部区域分泌多巴胺,进而让个体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当然任何事物的属性都有两面性,不要过度。满足好奇心虽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但也需要看时机、看内容、看效果。
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但前提是,个体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拥有对稳定关系的渴望(但別被它奴役)、对地位的追求(但别过度)、甚至是对新知识的好奇(但别浪费在垃圾信息上)这些动机都是没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合理运用这些动机。《心理动机》书中强调,要有足够开放的心态审视自我,从内在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事方式,只要每天感觉良好且有成就感,就成功了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