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4摇摆的天命---马府街与大报恩寺
郑和微笑了一下,翻了翻眼皮道:“我虽是宦官,兄弟姐妹还是有的。大哥把长子马恩来(也叫郑恩来)过继给我,以继承我这一房香火。蒙皇上恩典,我儿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其后在御赐住所周围,又买下了70余所房子,我们父子便定居于此。”
“你要是有兴趣,可以去南京最繁华的闹市看看,那里有半条街的房子都是我家的。因我父子卜居于此,所以连地名都改叫了‘马府街’,而且规模比隔壁的‘常府街’还要气派---那里是大明开国元勋常遇春家所在。所以我也很知足、再不想搬家了,将来就在这里养老,看看满堂的子孙---如果有机会的话。”
图表48南京市中心的马府街位置
图片来自互联网
图表49冬日马府街景色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这才明白,微笑道:“原来你过继了侄子传递香火。这倒也比东汉大太监曹嵩过继了夏侯操为儿子,血缘要近多了。因为夏侯操即便改名叫曹操,毕竟血统还是跟曹家不一样。你家里就没这个问题。”
郑和笑了笑道:“我负责南京守备,原本也是图清闲、做养老计,但可能天生是劳碌命,没有大休的机会。说起迁都一事,话就长了。先前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前后筹划、建设了十来年,方才打通大运河、落成北京紫禁城,然后召南京群臣的大部分一起搬家而去。”
“然而永乐十九年,正当我第六次下西洋、在海外的时候,此时迁都未满周年、又刚历世纪大阅兵之后三个月,突然遇到了旱天雷暴。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均遭雷击,尽皆焚毁。群臣议论纷纷,说迁都是弃绝皇脉与孝陵(朱元璋陵墓、南京的明孝陵)之行,有违天意,故遭到天谴。”
小武讶道:“还有这种事?刚巧碰到自然灾害,也是够不幸的。但永乐皇帝如何应对?”
郑和苦笑了一下道:“这件事情对永乐皇帝的打击颇大。因为之前所有的谋划几乎都能按时完成,唯有紫禁城在已完工后又出了岔子。皇上一贯相信‘人定胜天’,此时偏又无法对老天做些什么,有火气也只能发在棉花里。”
“随后永乐皇帝处死了上书的大臣,以强权制止了对此事的非议,也不准任何人提迁都回南京的话,因为那是在质疑他的全局战略观。然而皇上无法像以前那样证明自己英明神武,每天只能在偏殿里上朝,看着紫禁城中大片的残垣废瓦---虽不再冒烟、但短时间内修葺不好,心情非常压抑,故不到三年就殡天了。”
小武恍然道:“原来像永乐皇帝这样的人,也会得抑郁病而死?或许因为人力有时而穷,没办法‘与天斗’吧!”
郑和柔声道:“然而群臣的意见只是暂时被压制了下去,并未得到化解,这点永乐皇帝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才会抑郁难解。”
“而且洪熙太子长期在南京监国,群臣的意见完全感染了他。故当太子即位之后,几乎是马上就下达了迁都回南京之旨。按照当时朝堂所言,此举是为了修补永乐皇帝生前的过错,进而化解天谴,因而刻不容缓。”
小武摇头哂笑道:“好吧,太子终究是要接班的。永乐皇帝可以强压所有大臣,唯独拿自己的继承人毫无办法。看来迁都回南京也是极为重要的事情,所以要立刻迁;只是你可要忙坏了,谁让你是南京总负责人呢?”
郑和苦笑道:“接到洪熙皇帝(明仁宗)的圣旨后,我确实急坏了,马上派出所有的首领太监去核查南京各处的宫殿。有些宫殿原先已经关闭了,但也要立即估算,修葺多少时间、花费多少钱,又可以重新启用?”
“我们以最快速度把重新立都南京的工程估算、快马加急送往北京。好在皇上批准了所有内容---包括从四川、湖广采伐大楠木,这样工程就不可能太快了。我们也就送了一口气。”
“然而北京的文官们都急得很,因为他们就是几年前从南京迁过去的,唯恐这次‘反迁都’的计划夜长梦多。听说京师的六部尚书连大印都已被收缴,重新熔铸时加上了‘行在’二字。这等于已经废除了京师的地位,可见大臣们的急迫之心,逼着我们也快马加鞭。”
小武大奇道:“大臣们就急成了这个样子?如果说连官印都改了---以南京为正、北京为副,那他们岂不是要马上搬来南京上班?”
“这些人可能在南京本来就有房子,搬家问题不大;但皇帝也不等宫殿修好就要住进去?十万人搬家,可不能草率呀。”
郑和微笑道:“但是天意难测,你越想快、越是快不起来。就在洪熙元年---多年不曾地震的南京突然连续地震了42次,这就给了我们喘息之机。你总不能一边地震、一边开工吧?这样修好的宫殿又岂会结实可靠?”
“而且群臣间又出现了流言,并且与上次的相反---这次说是因洪熙皇帝要迁都南京,违背了父皇意思,所以连累南京也受到了天谴。这样一来,关于大明是否一定要迁都回南京一事,又开始波诡云谲了起来。”
小武眼珠一转,笑道:“这个流言不会是你造出来的吧?”随即正色道:“我明白了,迁都一事关系重大,我也完全理解。多少大臣暗地里争斗不已,肯定会在这些自然现象上做文章。不过我也相信,太监一伙人也不会置身事外,肯定掺杂其中、进而夺权。”
郑和面色丝毫不动,淡淡道:“不过天意不由人,洪熙皇帝在位竟然不满一年就归天了。然后又是太子即位,即宣德皇帝(明宣宗)。当时我们也是糊涂了,相信朝廷大臣都一样,对迁都一事到底如何进展,谁也说不清楚。”
“尽管洪熙皇帝在遗诏中说,大明一定要完成回都南京一事;然而我们在南京抢修宫殿的这一年里,宣德太子是经常跟我待在一起的,因而亲历了25次地震。于是当他去北京即位宣德皇帝之后,又倾向于一动不如一静的态度。”
小武恍然大悟,道:“原来宣德太子先前也曾在南京监国,跟他父亲当太子时完全一样。职责所在,想必他也要审查迁都工程的进度,因而会经常跟你在一起。”
“所以宣德太子也被地震吓得不轻---他经历过的天象以及舆论反应同其父皇正好相反,于是乎‘负负得正’,大明的主流思想又变成、还是定都在北京好了。”
郑和淡然一笑道:“正是如此。所以迁都南京一事,渐渐在朝廷里被拖至完全取消。然而力主回迁南京之众官,因所谋不遂,也不管这是宣德皇帝的主见,反而迁怒于南京的太监,认为正是我们怠慢了宫殿修缮工程,才导致迁都一事久则生变。”
“于是在宣德三年,有官员弹劾大报恩寺工程久拖不完,且主要原因是将工程款项挪去了太仓船厂使用。这样一来,我还没从迁都南京之事里摆脱干净,又陷入了更大的危机当中。”
小武点了点头,明悟道:“从政治上看,这事就是直冲着你来的。如果只弹劾你没能及时整修南京的宫殿,杀伤力还不够强。”
“因为宣德帝当太子的时候就是知道你的,那一年的工程时间紧、又有地震的影响,所以你肯定责任大不到哪里去。因此,若用修整宫殿的工程来攻击你,绝不会有什么效果。”
郑和笑而不语。
小武接着叹息道:“然而,大报恩寺建造工程已经拖了十几年了,历经皇帝更迭三代、都没能完成,这个问题可就致命了---绝对可以上纲上线!所以你的政敌就换了一个突破口!”
“文官们可能觉得,只要抓住把柄,把太监头子都干掉,皇帝自然就只能听他们摆布了。”
“我是真没想到---你虽然待在南京、远离北京朝廷,本来只想养老;然而身为太监首领、依然首当其冲。以后的日子着实难过,照我看真是度日如年!”
郑和柔声道:“你说的是。但我没有选择,就算是为了其它太监,也必须得顶住。而宣德帝的诏书责令‘俱限今年八月以里,都要完成,迟误了时,那监工的都不饶’---我们都知道、除了以最快速度完工,也别无其它法子了。”
“于是,我立将尚义、王景弘、唐观、罗智等太监统统派出,补充船工万余人改做工程,全部吃住在长干里(大报恩寺原名长干寺)。责任落实到人,限期结束金刚殿、左右碑亭、天王殿、佛殿、观音殿、法堂、祖师堂、伽兰殿、藏经殿、轮藏殿、禅堂、三藏殿和阿育王塔等工程。而我本人则负责监督寺中最重要的工程---大琉璃塔,直至竣工为止。”
小武讶道:“还有这么多工程?那你们怎能在当年八月完成?”
郑和微笑道:“大报恩寺已修了那么多年,多半工程都进入了扫尾阶段,倒是不难完工。只有那大琉璃塔,里外通透、层峦叠翠、宝光四溢,需要大量瓷器高手匠人的精雕细琢。”
“此前世上从未出现过这等与大木塔、大石塔一样高的‘玲珑玉塔’,故此塔乃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我也不惜一切代价,将南方各省的瓷器、陶器的官窑、民窑高手几乎全数请来;而我就住在近旁,现场解决他们的一切需求。”
“说起来,那一年的江西景德镇几乎不出产上品瓷器---只因所有的高手匠人都奉官命、乘船来到了南京。这是我的要求,同时也许给全部匠人以三四倍的薪酬!”
小武重重点头,大笑道:“你真会赶工!有钱能使鬼推磨呀!”
郑和淡淡一笑,道:“大琉璃塔建成以后,乃有三绝:巨构殊形,高耸云日;通体琉璃,独步古今;长夜深沉,佛灯永明。”
“其辉煌耀世,在人世间绝无仅有。因而以前估算的造价也是严重不准,而我明知朝廷所拨的款项不够,但也顾不得许多,先将管理六下西洋的小金库里盈余的一点私房钱全都投了进去。待完工以后,再慢慢向朝廷申请补款。”
小武笑道:“好吧。毕竟你有人、有权、有钱、有组织力,还是能腾挪周旋的。换个能力差一点、资源少一点的人来估计就被逼死了。”
郑和微微点头,柔声道:“通过倒计时严格督查,这项工程终于在八月的最后一天全面竣工了。我心中积压了十几年的一块心病也终于消解,当时也着实快乐,重赏了所有的工匠和监工,还移植了不少海外奇花异草于此。”
“不料过了几个月后,我却收到了皇帝来旨的斥责,说我浪费繁多、工程核算失实,为琉璃塔的工匠们请赏等行为纯属无稽。”
小武大奇道:“你们的工程完成的很好呀?却居然被圣旨斥责?这却是为何?”
郑和哼了一声,道:“这是我生平唯一一次被朝廷正式下旨训斥,而且并无犯任何过错。说到底,政敌们没能通过大报恩寺工程打击得了我,反而上下都有人夸赞此工程可谓大明之脸面,故而心中不忿。”
“他们鼓动皇帝斥责我乃是小事,其实不过是想借机免去朝廷补款,让我自掏腰包赔付超支款项。我心知肚明,有人不想看到我名利双收,但我也不去跟小人计较罢了。”
小武摇头笑道:“他们就是存心想恶心你!唉,能做事、会做事的人反而又受批评又赔钱,那些光喷口水的人却躲在暗地里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好不快活。”
郑和微微一笑道:“我在海上飘了几十年,什么风浪没见过?什么事情不看淡?超脱生死之外,还有何事能让我挂怀?能留下大报恩寺这块丰碑,让海外众藩使可以瞻仰大明风范,倒也没有枉费我一番苦心。”
“此工程可是跟七下西洋并列的另一个丰功伟绩,一辈子能完成这两件事我也知足了!”
“在竣工大会的那一天,我难得地喝了几杯酒,还跟从人们开玩笑说,将来等我老死后、要葬在一个能看得见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地方。当时还有不少太监首领附议,比如洪保、杨庆等人也纷纷说要葬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