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一批在办学和育人实践中取得卓越成就的优秀名校,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在创新中推动转型、在转型中实现跨越,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集体”“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教育援藏先进集体”“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山西省文明和谐单位”“太原市教育教学质量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为我省基础教育战线提供了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以科学的办学理念为引领
以先进的学校文化为支撑
山大附中自觉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创新教育发展观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具有鲜明特色的并能代表时代潮流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学校文化,为山大附中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山大附中成立于1955年。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积淀,使她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世纪之交,山大附中和其他学校一样,都面临着新形势下如何实现转型和跨越的挑战。以杨素珍为校长的学校新领导班子勇于挑战,奋勇争先。杨素珍校长认为,要想做一个成功的校长,至少应该担负两个使命:一是创建优质学校,实现学校的一流;二是在实践中探索教育规律,做“践行立言”的教育家。秉承这样的信念和使命,山大附中在杨素珍的带领下,以改革创新的气魄和智慧,为创建一流的优质基础教育学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要育人,首先要精心培育育人的沃土,这沃土在学校里就是学校精神、学校氛围以及由此沉淀下来的学校文化。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这块土壤的灵魂。山大附中的办学思想则是基于对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追求,基于对本校多年办学实践的深刻反思与理性思考,逐步形成了顺应时代潮流、富有鲜明个性的一整套办学思想。
1.核心办学思想:“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山大附中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并自觉作为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山大附中认为,学校教育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塑造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使学校从知识传授教育走向发展性教育,关注学生本身的生存与终极发展命运。山大附中是这样认识的,更是这样做的。
“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还要实现学生、教师的持续发展。三者之中学生发展是目的,教师发展是保证,学校发展是结果。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其中,教师的持续发展以专业发展为基础,学校的持续发展以质量为核心,学生持续发展以能力为重点,既要强调学生的基础能力,如读、写、算等,更要关注学生的核心能力,如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合作能力、领导或组织能力等等。
山大附中的核心办学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准确理解和科学定位,思路清晰、内涵深刻。在这一核心办学思想指导下,衍生出了体现这一思想的理念体系。
2.校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这是一个朴素而简明的校训,然而它却是实现学校一流、凝聚师生精神、培养杰出人才的一面旗帜。“志存高远”就是要有“朝星星瞄准的气度”,有“非卓越无以辉煌”的人生目标。当然附中在志存高远的内涵上引导学生不是片面追求个人的成功,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为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脚踏实地”则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基础做起,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培养学生将树立远大理想与实际奋斗紧密结合。
结缘枫情居 1
2009-11-25
操作
3.育人理念:科学与人文交融,厚德与博学并举。
这一育人理念是山大附中贯彻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汲取中外名校成功的育人经验,而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理念。这一理念为附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而合理地定位,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参照系。科学与人文交融,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科学素养是让人求真的,是“立世之基”;人文素养让人求善,是“为人之道”。只有两者融合,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
“厚德博学”既是培养目标,也是育人途径。“厚德”就是要求学生在品德修养方面要更厚重,要德比才高。在学习生活中把树德养性作为最重要目标之一,不仅要养成小德,更要潜心修炼大德,进而成为人生道路上的一种习惯。“博学”就是学得宽、学得多、学得有趣,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以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此,山大附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在环境上营造、在活动上创新、在思想上引导、在行为上培育、在心灵上熏陶,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纵横学习网络和成长的广阔舞台。
4.德育目标: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规范、正确的价值观。
山大附中的德育目标从三个维度阐明他们对中学德育教育的理解和追求,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递进关系和内在联系。在方法上,突出渗透性、实践性和养成性,在内容上,围绕规范目标抓养成教育,围绕价值观目标抓渗透教育,围绕身心发展目标抓体验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5.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山大附中的教学目标不仅仅使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而是从根本上关注学生未来的适应性,使之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核心是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
6.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勤于探究。
培育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育杰出人才的重要基础。针对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山大附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对各类知识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和批判,在提炼、争论、比较中掌握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构建优质教育的强劲平台
创新高效能课堂教学模式
山大附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视野、厚德博学、文理兼长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后备军。”但是,在目前全民教育架构下的课程结构有很大局限性。山大附中认为,学校育人最主要的载体是课程。一个学校能否提供优质教育,很大程度要看这个学校能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规定课程和自选课程,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与发展。
因此,山大附中按照优质教育的标准,把学校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学校课程建设的范围。这就大大突破了以往课程教育的狭窄局限,使课程建设成为了包容德智体美各项教育功能的强大平台。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导下,构建了山大附中的课程框架。课程分类:一是国家课程,二是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1)开全开足,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落实。(2)努力做好对国家课程二次开发。(3)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与课程相配套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二、校本课程:
(1)统选类课程:这类课程由学校正式排入课表,是所有在校学生的必选课程。这些课程分别承担了学生道德身心发展、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培养功能,保证学校育人目标的基本
任选类课程:这类课程是以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意愿和发展需求,采用自主选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数学科技类课程:是理科教师开发的数、理、化、生、信息学为主干的理科开拓性课程。其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质优高强学生。
——人文社会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由与学生生活和人生密切相关的微型课程组成,面向全体学生,实行“点菜”式管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球眼光。
——艺体综合类课程:主要是为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求。其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体健能力和实践能力。
(3)活动类课程:
——文化节课程:山大附中贯穿全年开展的语文节、英语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六大文化节是活动类的精品课程,强调全体参与和群体参与。这类课程的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二是多把尺子量学生,即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特长;三是提供舞台,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锤炼魅力,让各类学生尽显风采。
——专题性课程:以重要节日、重大事件和主题教育为主的活动性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帮助学生寻找人生目标、发展目标。
——社团类课程:这是山大附中颇具特色,有效激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重要载体,有效培养了学生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袖意识和领袖才能。如:话剧社,不仅演绎许多经典名篇,还自编、改编了不少话剧。剧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还培养出了一些有特长的优秀学生,先后有大批学生考入名校的相关专业。爱心社,除了经常组织到孤儿院、盲童学校等开展慰问活动外,每逢重大事件,他们都是捐助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另外,还有篮球社、棋社、电影社、文学社、小企业家协会、读书社、环保志愿者协会、跆拳社等几十个学生社团活跃在校园内外。
应当充分肯定的是,活动类课程育人功能不可低估。它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愫、境界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也是课堂所无法替代,或者说它与课堂教育形成了互补,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再学习。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落实为目标”的高效能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山大附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落实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倡导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的变化,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创造出形式多样、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提出的改革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落实为目标”,让学生在“愿学、会学、学会”的教学情境中,达成“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
持续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让附中的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学生成绩和能力的稳步提高。比如近两年该校高考升学率的显著提高和学生在全国奥赛中的卓越表现,都是学生在课堂以及课程中主体地位落实的体现。该校高考本科升学率从1997年的27.56%提升到2009年的95.75%,升入北大、清华的学生人数从过去的一两个上升到40余人,创下了我省基础教育的一个新高度。
打造风格鲜明的特色学校
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打造具有民族气派和鲜明个性的特色优质学校,是山大附中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山大附中成功的标识。山大附中的学校特色在科学创新和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成熟的内容和特色评价体系,经实践检验并被证明的成功之举。
结缘枫情居 1
2009-11-25
操作
1.特色目标:在学校课程平台支持下,让学生做到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努力营造“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环境和理想情境,在体现教育公平不让一个学生落伍的同时,也为杰出人才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特色培养模式:这个模式以兴趣特长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方式、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竞赛获奖为标志。
3.特色发展策略:特色建设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一定要有成功的体验,一定要对学生有激励、有回报。没有成功的体验就没有兴趣的保持。
4.特色评价:树立不同类型榜样,多把尺子量学生。事实胜于雄辩。山大附中的特色建设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实现学生培养目标方面做出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标志一:2000年-2008年9年间,共有4894人次在科技创新、文学、艺术、网页制作和学科竞赛等各级比赛中获奖,获奖学生远远超过当年的毕业生人数。2008年,当年毕业500多人,就有700余人次获奖,并在当年的全国五大理科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5金5银6铜的骄人成绩,为我省的基础教育争得了荣誉。
标志二:2000年-2008年9年间,山西省物理、化学、生物奥赛共产生27个省团体第一,山大附中就获得了其中的26个。近年来,信息学、数学也连续蝉联全省的团体第一名。他们特别重视团体奖,因为这反映的是群体优秀的高度,能有效表现学校的整体教育成果。
标志三:为一大批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历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门学科的保送生资格人数统计看,山大附中也由2000年的30余人,上升到现在70人左右。近年获得保送资格学生有500多人次,占全省总人数的42%。
这样鲜明的育人特色,让山大附中在短短10年间,迅速从当地的一所二流水平的普通中学发展为“山西领先、全国知名”的一流优质中学,初步形成了“沃土+课程+特色”的杰出人才后备军的育人模式。还使一大批省级乃至全国拔尖的学生脱颖而出,并且在进入大学、甚至步入社会后,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优势。每年培养的大批能力杰出、文理兼长、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知名高校的高度赞扬。
山大附中特色建设最显著的特点是,让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同时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追求,让学生感到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不是单纯为了考一所好大学,而是在发现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并在认识自己价值和能力的同时,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样一个相对公平、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里,确实能够激活和引爆学生的兴趣、爱好、追求和理想,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结束语:通过对山大附中优质教育成功实践的思考,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山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是科学而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高效而成熟的,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是公平而均衡的,学生成才率是全面而达标的。山大附中所追求的优质教育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实践,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板。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山大附中的教育者们用自己的责任、担当和奉献,打造了一个桃李满枝、叶茂花红的育才乐园,为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书写了一份精彩和光荣。
撰稿:杨铁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