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流星划破沉沉的夜色,燃尽星火闪出瞬息的光明。无常之中,感叹时光匆匆,却又突然想起一本庄重的书,恰好慰藉安抚无边的思绪,填补这段随心所欲的时间。
当初听到引力波被发现证实的劲爆消息时,首先想到的竟然不是爱因斯坦,却是这部叫做《三体》的科幻小说。书中有很重要的一段,就是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并且在小说中设置了引力波广播的情节。也许这本书总能带给人太多惊奇,以至于在它去年荣获雨果奖时,我都觉得毫不惊讶,甚至说,这是理所应当的一件事。
据说,每一个看过《三体》的人,都会不自觉的患上一种叫做“三体综合症”的特殊的怪病。在星空之下,总会不自觉的凝望着璀璨的银河,思绪万千在宇宙的星辉中畅想未来,期待,或者是冥冥之中开始相信着,天外来客的外星生命必当存在着。在浩瀚的宇宙里,存在着太多我们未知的奥秘。
对《三体》这部小说的内容不需赘述,相信任何一个想要窥探宇宙奥秘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上《三体》。当“红岸基地”、“三体游戏”、“智子”、“维度变换”、“面壁者”、“破壁者”、“宇宙社会学”、“太空电梯”、“水滴”、“雪地工程”、“黑暗森林”、“执剑人”、“曲率驱动飞船”、“黑域”、“歌者”、“光粒”、“二向箔”、“回归运动”等字眼划过眼前的时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马上浮现在脑海,展现出一副浩瀚壮阔的宇宙画卷。记得第一次读《三体》的时候是在高中时代,当时就沉迷于
之所以夸赞,并不是说这本书的文学性有多高,而是这本书的出现有一种特殊的含义。长久以来国内文坛对于科幻小说的价值一直是存在争议,有的人不屑一顾,认为它等同于网络魔幻修真一类是不入流的文学作品,另一种认为科幻小说的的受众狭窄,并不能给人带来太多艺术上的赏析。诚然,即便是《三体》而言,在文学性和语言的修饰上称不上顶尖,但是从它的严谨性和宏大程度,可以说是史诗级的著作。这不得不然让人想起《魔戒三部曲》和《哈利波特系列》的作品,那种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和宏伟浩大场景的描写以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不得不让人啧啧称奇。它们之所以能够风靡世界,在一定程度不也恰恰证明他们存在的价值吗?
在《三体》前两部中,就是以一种特殊的开端展开故事,文中出现的人物,无论是叶文洁,罗辑,汪淼,史强还是丁仪教授都是极具个性却又感觉到十分真实的人物。《三体》系列前两部小说里,大致内容是人类在探索外太空,并与外星文明---三体文明接触后,所产生了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来自三体文明在知晓地球文明的存在后,率领三体舰队向人类发起毁灭性的计划,即“世界末日”,而人类为了抵抗外来文明的侵略,发展各种科技和谋划各种策略,故事则是围绕人类的活动展开。文中提到的纳米技术,黑洞理论,宏原子这些枯燥的科学名词却成了最精彩又真切的情节。人性,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的探讨在其中自然而流畅,保罗万象,纷繁复杂,故事里的每一个转折都似乎藏着深沉的追问和思索。
如果说前两部作品还是作者刘慈欣在现实层面上,通过谈论对外星文明的幻想来摹写令一代代人困惑的道德律令与自然法则冲突的极限,那么在《三》中,他已经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以难以言喻的大气构架将人类几万年的历史与宇宙的一百五十亿年的现实融合在一起,借助人类与三体战争的最后定局,把自己对人类文明和价值体系的思索,与宇宙宏观发展规律摆在角力场的两端,无从比较,却情理昭彰。正是这种上帝才有的恢宏尺度,让他建造起独一无二的刘之宇宙。文章中涉及的量子学、动力学、天体力学、数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使这本书完全可以被归类为硬科幻,但是难得的是作者行文之间毫无浮夸与卖弄,踏实朴素地用其深邃严谨的笔触和克制深沉的情感,展现着这个宇宙的时间流转,空间拓延,并将人类置于宇宙未来光锥与过去光锥交汇的那一点,见证着整个宇宙的物竞天择和巨大变迁。
当死神广阔的披风拂过宇宙,整个太阳系定格成一副辉煌唯美的死亡画卷,人类文明的种子零星地飘向未知的异世,我掩上了书卷,脑海中浮现的是无尽的星辰。,睹之眩然,思之惘然。鲲鹏一跃,女娲补天,不过如此。赞叹于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扎实的理科基础,巧妙的把整个宇宙横跨亿万年的历史合页之时,我的内心一阵躲闪似的赧然。世界那么大,我们不过是蜉蝣蝼蚁,所谓的情感纠葛、爱恨仇怨、怨怼愤懑,放在广阔世界里都显得可笑了。对于未知的宇宙深处,我们太过低级,只有努力向上,兢兢业业的发展自己,才能获得生存空间。正如当地球被三体人占领,外星领军在联合国议会厅对人类发表的训斥中所说:
“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过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现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也到处如此。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有了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是唾手可得的东西,这就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任何自以为是的故作聪明、愚蠢的傲慢无知、空虚的沉堕幻想,都是可怜而又可笑的虚妄,只能招致最快的灭亡,湮灭微弱的生命火光。珍视存在的每一天,这才是最本质的意义。
当反复读完《三体》后,却感到一点失落。失落在于我们这一代被限制的想象力,失落于人类在科技蓬勃发展时的骄傲自满,更失落于忙碌而真实的世界里,大多数人都或许都已经忘记了仰望星空,敬畏自然。对于科技的把控,对于地球的珍爱,对于和平呼吁,对于人性的反思,主题鲜明想象奇异但却在现实的生活中都能找到真切的理论支撑。无疑,这点调起了每个读者的胃口。
当我们惊叹于国外炫酷的科幻大片时,却没有能够反问为什么我们出不了如阿西莫夫或者凡尔纳这样科幻大师,而只是自我调侃着自己国家的剧作的穿越通常都是向后穿越。科幻不是玄幻,科幻的意义在于启蒙,《三体》应当是成功的,因为这部小说不仅仅带走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还在于他那种广阔严谨的笔触激发了每个阅读者求知的欲望。还记得当我看完《三体》后,作为文科生对《相对论》和《时间简史》这类晦涩的书籍都产生了莫大兴趣。订阅环球科技时报,在一知半解中感叹着人类智慧。这本书,确切的说并不能给你实用的价值,这更像一首史诗或是哲语,能给予的只是启迪和思考。读罢之后也会莫名奇妙的患上“三体综合症”,对着星空发呆,深切之中对整个宇宙的认识都在重塑。
也许再不会有大学时代这样自由的时光,能在求知和渴望中,构建自己的宇宙宏观,畅想着未知和遥远的将来,如霍金一样仰望着星空,留下纯净和美好的记忆。流逝的岁月,流逝的传奇,这些许是地球的旨意,冰凉的宇宙,我们这颗小星球会怎样?个体的生命历程在历史中又存在着怎样的价值?命运之门的钥匙如何掌控?在漫长的岁月里,依旧存在着无数的未知和变化,值得期待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