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68,7-15-2,离娄章句上15-2》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今天是丁酉年甲辰月丙辰日,三月十三,2017年4月9日星期日。
上一节,孟子指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中存养,无一不是显示在眼睛里,正与不正的表现对应的是清朗明亮与恍惚昏暗。
这一节,孟子将言语和眼睛放到一起,进一步论证:眼睛是心灵唯一无法掩饰的窗户,眼睛是最后判断的依据,其他的只能参考,不能作为依据。
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言语和表达,也是人们常用的辨别方法不是吗?为什么不依据言语呢?朱熹先生讲解说,人是会说谎的,言语能迷惑人,但眼睛不能掩饰善恶,所以,不能一味相信说了什么,还要考察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反映人的心神。
方法是:言语作为辅助工具,眼睛作为最终的判断依据。
如果一个人说话敝亮,言语仁义,眼睛又极其清朗明亮,就可以判断为光明正大的人;如果一个人说话敝亮,言语仁义,眼睛却是恍惚昏暗的,就可以判断为装的,假仁假义一枚。
使用这个方法,"人焉廋哉?"廋,音捜,是藏匿的意思。人能藏到哪里去呢?通过一个人的容貌辞气,就能大体把握人的心志和行为方式。
现代人讲究隐私,伪装反倒成为文明素质的体现,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堕落和放纵。
真正的文明是人自身的自觉。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法制禁令管理人,用刑罚统一人的言行规范,人们想的就是怎么免于刑罚,不会想到是不是可耻。如果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比如说,要求别人尊敬师长,自己始终尊敬师长,这叫做德。凡是被要求的人,通过观感而模仿,这就是道之以德;为什么要齐之以礼呢?首先,每个人的天赋都不会一样,有的人记忆力强,但可能体育不行;有的人反应快,但可能耐力不足;有人艺术天份高,有人善于表达,有人强于思辨等等,所以需要一个礼,一根富有弹性的正的原则、规则:礼。礼,区别于僵死的条文规定,比如说孝,不能用具体标准规定它,常言道: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礼是人在内心中的自我立法,这叫做齐之以礼。这样做,就会"有羞耻心",懂得"格",格是修正自己的意思。
所以,中国人的文明从自我人格的完善着手。知行合一,是自己的知和自己的行合一;天人合一,是道理的天和良知的人合一。惟独没有隐私,没有二分,没有异己,心地光明,坦荡无假。
志做真人,不做戏子。
念兹在兹,行不由径。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