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与诗人
---诗歌与美
高友德
隆冬,在巴黎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乞丐,他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有一天,诗人让·彼浩勒走近他身边,乞丐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从此,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乞丐又碰到诗人,他很奇怪的问诗人“你给我写了些什么”?诗人笑笑,念了他写的句子,“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寓有诗情的语言,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魅力呢?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春天是美好的,谁不赞美它呢?可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却不能享受这春天的良辰美景,怎么不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悯呢?
唐代诗人白居易论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先乎音”。认为诗是抒发情感的最佳形式。诗的语言是最富感情色彩的语言。它能以情动人,引导读者去遐想,去深思,去回味。
诗,受到人类极崇高的赞誉。人们常以“诗意”二字来形容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境界,美好的气氛,美好的大自然,美好的人物,美好的语言,以及人的美好的情操,品德,气质等等。人们用“诗”这个字来赞美和称颂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度为“诗的民族”,“诗的国度”。
唐朝大诗人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为诗圣,刘禹锡为“诗豪”,王昌龄,王维,为“诗天子”,这些明星般的桂冠诗人,名垂青史,光照大地。
诗是高度概括,高度精炼,并带有音乐旋律进行抒情或记事的一种文学载体。高度概括,是指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高度精炼,是指语言文字的高度简洁。音乐旋律,是指具有节奏与韵律之美。
诗的语言是高度概括,它把众多的内涵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当的形象中来。诗人不直接向读者说明什么,而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这是诗的一般规律。因此,欣赏诗需要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有诗比喻:
“想象是飞跃的翅膀,
联想是深入的犁铧。
有了联想,才能比较。
有了比较,才能深刻。
形象在比较中丰满,
色彩在比较中显明”。
诗歌有时候也是炸弹,是旗帜。
炸弹---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
旗帜---团结人民,鼓舞人民的工具。
请看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战斗诗篇:
“我的祖国,战斗吧!
不是死,就是胜利。
谁愿意英勇地死亡,
谁就获得了胜利。”
裴多菲高举宝剑,奔向战场。他用诗擂响进军的战鼓,更用枪弹去谱他诗篇的标点---
1849年春天,26岁的诗人壮烈地牺牲在敌人的长矛尖上。这首诗,具有壮丽的美,因为诗人是用自己生命的鲜血谱写的。他那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内心之火,在诗中燃烧。这样美丽的火花,穿越世纪的黑暗,照耀到现在,也将照耀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