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洞主
睡眠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总有相当一部分人,夜深人静,仍然难以入眠;在快节奏生活的年轻群体中,睡一个好觉,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是全球问题,而在我们这个国度,也很突出。
据世界卫生据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率达 27 %,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超过 3 亿人有睡眠障碍,且这个数字正逐年攀升。
据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 2018 年发布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六成以上的 “90 后”觉得睡眠不足。
关于失眠的危害和原因,有大量文章和书籍,试图从各个层面给予解答,而对于如何拯救失眠,虽说网上有大量解决方案,但由于个体情况存在差异,应该说没有一个万能的方法。
1.
如果失眠严重,最好及时就医,那很可能是病理问题,而如果你是由于精神压力大、焦虑等原因,又碰巧对看书有那么点儿兴趣,那我推荐阅读一本具有安眠作用的好书。
这本书是《眠空》,作者安妮宝贝前些年备受瞩目,曾一度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写过一些相当之知名的书,比如《莲花》、《八月未央》、《素年锦时》等,兼具口碑与热度。
与以往不同,《眠空》这本随笔集,出版伊始就引发争议,有人说它写得越来越有禅意了,有人觉得它根本就是作者微博的拼凑,认为作者毫无写作才能,不会说人话。
翻开《眠空》,咋一看可能会有“新概念作文”的既视感。书中不少段落,语言缥缈跳跃,行文较为抽象,比如序言中的这几句:
所谓水落石出,是在时间的回旋中仍相遇自己的本性。无力的终究无力,有力的依然递进。这些文字被整理成行李,推入时间的轨道。我因此而感觉到一种新生。我们的确有可能时时刻刻成为一个新的自己,具备无限的生机和活泼。
这样的文字,倘若仓促阅读,往往不知所云。可是如果稍稍放慢速度,会发现它并不空洞,含义具体,且充满诗意。
我对这几句的理解是:随着时间更迭,人会不断变化,但属于一个人独特的本性不会变,通过思考或写作,人得以跳出旧有的观念与格局,以旁观者视角,重新看待自己,再次看到并印证自己的本性。我还是我,只是此时更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也就获得了突破与升华,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新生。
安妮宝贝也说,“《眠空》的记录是一种私人形式,表述零散、跳跃、漫不经心。”这种私人属性虽然使得这本书,不那么容易理解,但她并不想因此改换文辞,迁就没有阅读耐心的大众。她希望真诚地表达思想、情绪、感受、知见。
也许,可以将《眠空》视为一本散文诗,它拉开自身与口语之间的距离,通过不那么通俗的表达方式,增加语句的美感,丰富段落的含义。关键在于,它不过度,它的核心,仍然是表达具象的所思所想。
2.
想必有人会说,为什么不能用大白话来写,那样不就通俗易懂了吗?
对不起,不能。请尊重一种叫做“诗”的东西,请尊重诗的特有表达方式。
诗的魅力在于,通过语言的陌生化,让读者的浏览速度放缓;它适当的暧昧与抽象,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要说网上大量的鸡汤文,当然要比《眠空》的多数段落,通俗易懂得多,可当你畅快淋漓地读完那些通俗至极的文字,又能够获得什么呢?恐怕很少吧。
不易读懂的美文,未必都是矫揉造作的产物。《眠空》虽然没那么通俗,但慢慢读,则会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以及细腻地见解。
什么是矫揉造作?举例来说:
蝉鸣和风声似乎早已不是温情的细枝末节,反而与室内永不止息的老旧吊扇以及灼热稀薄的氧气形成了一道无力的反差。
《第一届『THE NEXT·文学之新』新人选拔赛作品集(上)》,吕岑等,2009
这是曾经新概念作文中的冰山一角,猛一看,它仿佛与《眠空》同属一脉,可是细读会发现,这句话仿佛为了渲染而渲染,为了描写而描写。无论将阅读速度降至多慢,也仍然难懂其中含义。过犹不及,这样的表述,会对阅读和理解造成极大阻力,它的含义不是暧昧,而是指向极为不明,或者说看不到指向。
《眠空》这本书,未必有多好,可其中真挚的情感表达,颇有见地的个人思索,想必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发读者对世情百态的更多思考。
它太适合睡前阅读,翻阅《眠空》,会明显感知到一种宁谧的气息。舒缓、稳定又不失节奏感的笔法,令人平心静气。
它没有紧张的故事,甚至几乎没有故事,这就不会让人因章节精彩或想看后续情节,而不舍入睡。
它足够有吸引力,语句优美,有见识,不枯燥,不乏惊艳的感悟。它如鸡汤般治愈,却一点不油腻。
3.
摘录零星句子:
①
所谓的落叶归根,我从不相信,也不会遵循。人可以死在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这是命运的孤独和刚硬所在。
②
如果相信世界是由类别、主义、口号、观念组成,那么这个“世界”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无疑是虚假而苦痛的。
③
人一生的挣扎是否值得同情。每个人各有各的挣扎,轮不上谁来同情谁。对更高的力量来说,它看待人的挣扎和我们看待蚂蚁奔走蜉蝣求生没有两样。不过是盲目而辛劳地奔走,不过是求一段肉身的存在。这一生,只有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对其他人不是。其实只有你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因此,应尽量保持真实和自在地去生活。不违背不辜负,无需他人旁观,更无需他人同情。只需始终忠于自我。
④
每一个人的内在只能独享。人无法渴求被理解。他人的理解有时与己无关。被分享最多的内在,通常只是整体之中较为肤泛的一个层面。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确是生而孤独的。即便有人给了我们感情,也仍是孤独的。因这感情有可能只是他出发于自我的幻觉和执念。
⑤
生命过程可以坎坷而用力,死亡则应平顺而安稳。生是为死亡而做的准备。
⑥
我们最终所得到的训练无非是,面对无所知、无常、虚妄,时时抚平心绪,保持警惕,平静、坚强、有方向地生活下去。并且静观这个世间所有破落的碎片擦身而过。
⑦
唯愿无事常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