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暑假,我带孩子去山东的曲阜瞻仰了教师界泰斗,孔子的孔府和孔庙。参观完毕,我和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尤其是那“万世师表”,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走出孔府,在纪念品的店铺里,我买了一把刻着娟秀的弟子规的戒尺。
"戒尺"这个名字起得好,"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正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嘛。
在我的印象当中,不少伟大的人物都尝到过戒尺的滋味。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宽的竹板(戒尺),一想不起来就要挨打一下,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我本来想用那刻着弟子规的戒尺,好好教导那届顽劣且调皮的孩子们的,没想到却换了班级。
第一天上课,我就在班上申明了关于戒尺的含义。
“首先,我认为身为一名老师,是有权利惩戒学生的。如果你们的家长认为,我这是在体罚他的孩子,那么我首先请他背诵这上面刻的‘弟子规’。我相信,等他背完了弟子规,我们之间的谈话就可以结束了。”
台下的同学们都说:“老师,你放心好了,我爸爸一定不会来找你。”
我笑:“我希望如此,而且我相信自己不会经常动用我的戒尺,希望它可以陪你们度过三年的初中时光。”
2
没想到,我这戒尺很快就“出了名”。
开学不到一周,一个家长就知道了我,不,是戒尺。
“王老师,我知道你,你就是你们学校唯一使用戒尺的那个老师,我听说过。”
戒尺,就这样成了王老师我的代名词。一夜之间,好几个老师都买了戒尺。
而学生们,对戒尺更是爱恨交加。
一次课堂提问,问的是我反复强调过的内容,但仍有学生不会,于是我气冲冲地跑到他的面前,高高扬起我的戒尺,准备狠狠地打下去。
可是一看到他那委屈的小模样,我的心顿时软了下来,最后,戒尺只是轻轻“PIA”的一声落在他的掌心里。
从那以后,只要我一说“你懂得”这仨字,孩子们就知道,我这是要戒尺伺候了。
所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生怕我的戒尺会落在他们的手掌心。
其实,尽管我每节课都抓着戒尺上课,但我真正“动法”的时刻并不多,更多时候它只是一种威慑,一种吓唬。
一段时间后,他们居然以玩我的戒尺为乐,甚至模仿我的样子去吓唬其他同学。
经常看到孩子们拿着戒尺在教室里打闹、追赶。
这下我不乐意了:“同学们,不是说好了吗?这戒尺要陪你们三年的,要是你们玩坏了,那可怎么办?。”
那个男生一把从同学手中夺过戒尺,恭恭敬敬地递给我:“老师,这是你的尚方宝剑,请你收好。”
一句话,就让我乐不可支,看看,看看,我的戒尺居然成了尚方宝剑了,威力不小啊。
3
一天,我的戒尺不知被谁给打开裂了。看着那呲牙裂嘴的戒尺,好几个女生都替我难受。
课代表都快急哭了:“老师,这可怎么办?我们还没有毕业,可是你的戒尺却裂开了。”
我们师生商量好久后才得想到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用502粘合,然后再用透明胶给厚厚地捆上一层。
我反对:透明胶厚厚捆上一层,那打到手心该多疼啊,万一用力点,都要出血的,那不行,万万不行。
可是不用透明胶,戒尺它就要裂开了,无法使用了呀。
最后,还是最美课代表给解决了这个问题:她用透明胶捆,但捆的地方很少,也很薄,这样即使打到手上,也不至于太疼。
也许,是很多同事都看到我的戒尺已经伤痕累累了,也许是同学们真的担心这根戒尺无法陪伴他们到毕业,自从被包扎以后的戒尺,就再也没有裂开过。
几天后,当我接过已经被课代表修好的戒尺的那一刻,感慨万千:其实,孩子们修的何止是我的戒尺啊?他们这是在用心呵护我的威严,他们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捍卫我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因为孩子们的细心呵护,因为他们总是时刻关注戒尺的最新动态,所以如今的它依然威风凛凛,依然自带光芒,哪怕这光已经暗淡了不少。
4
孩子们,这三年来,我从来没想过要把谁打疼,我更不曾咬牙切齿地打过谁。
我只是想用这“弟子规”的戒尺告诉你们:人还是要有所敬畏才好,有所敬畏,你们才可以健康地成长,而不至于走上歪门邪道!
这才是我当时在孔府买戒尺的最本真的初衷,这也是我希望它能陪伴你们三年最根本的寓意!
所以,身为一名教师,手持戒尺上课,只要应用地好,就可以打去邪气,打去傲气,打出志气,打出勇气。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的一把戒尺,因为人不能没有"戒",更不能没有"尺"。没有“戒”,容易误入歧途;没有“尺”,就无法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