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需要重读?
参考之前学习和总结的阅读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花了两周时间,重读了《拖延心理学》和《自控力》。
这两本书之前都读过,但除了给我留下“写的不错”的印象外,他们对于没给我带来任何益处。
为什么选择这两本书?因为他们都是相关主题的内容,一本教你提高自控力,一本教你克服拖延,两本加在一起可以起到“互为补充”的效果。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和六哥的《一次读20本?终极的主题阅读方式是怎么玩的?!》也讲解过主题阅读的方法,但对于一般人来讲,如果你并非要做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者,恐怕一下子读20本就没有必要了吧(主要是懒)。
所以我决定将《拖延心理学》和《自控力》放在一起,作为一次“小型的主题重读”,并通过下面的步骤将作者的思考,转化成自己的行动指南。
重读的步骤
Step1.查看目录,回想全书内容
既然是重读,自然与第一次阅读有所区别。但第一步都是查看目录。
首次阅读,通过目录了解全书的结构。
重读,通过目录,找回阅读记忆。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
1.大部分内容都记得:
首先恭喜你,之前的阅读没有白费,接下来的重读,只需要填补记忆的空白,重点阅读忘记的内容即可,即:跳读。
2.基本不记得书上说什么了:
即使读过的内容一下子想不起来,也没有关系。既然读过,这些内容很可能藏在你的浅层记忆里,通过通读全文,你会慢慢找回曾经的记忆。
Step2.通读/跳读全文
上一步,可以帮助你判断“重读的方式”,同时决定你重读的时间。印象深的,跳读重点或遗忘的部分;印象浅的,重读全文,但即使是通读的过程,也会比第一次阅读快很多,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内容很熟悉,理解自然也会更快。
Step3.标记关键内容(电子书)
如果阅读纸书,你需要用笔去勾画重点,甚至需要去摘抄一些重点内容。
而通过电子书(如:多看阅读),可以很方便的将标记的重点内容导出、记录。
Step4.重构文章结构
书,写的再好,也是作者的书。书的原本结构,是作者觉得最好的叙事方式,但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
所以,你需要把一本书,结构成你最习惯的或者最易于你理解、记忆的结构。
拿这本《拖延心里学》为例,作者将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拖延VS行为、拖延VS心理、拖延VS大脑、拖延VS拖延之战、拖延VS拖延建议。作者将拖延背后相关的影响分门别类写出来,最后再给到自己的建议。
但这显然不利于我们的记忆和应用,所以我在重读后,通过思维导图,将结构简单拆解为两个部分:拖延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Step5.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书评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读一本书,或者去一处旅行,都应该通过图片、文字甚至是视频记录下来。
只有将“输入”的内容转化成“输出”,将作者的话通过自己的语言写成文章,或讲给别人听,才算完成一次真正的阅读。
读书笔记:《<自控力><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Step6.产出一篇说理文章
为什么完成一篇书评后,最好还能产出一篇说理文章?
我们先来看看,读书笔记/书评与说理性文章的区别:
读书笔记/书评 重点在于整理个人对本书的认识,而说理性文章重点在于(利用书中的某些观点)阐述对一件或一类事物的见解。
说理性文章的应用范围更广,而且论述的观点并不限于某一本或几本书内,涵盖作者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如果说读书笔记更多是对于个人阅读的一种记录,那么说理性文章更多是面向大众的一种分享。
读书笔记的读者是对读书、或者是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人,而说理性文章,适用于更广泛的追求新知和真理的人。
(文章待补充)
写在最后
书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我读过了”,而在于我“领悟”和“改变”了。
曾经那些囫囵吞枣般读过的书,或许有一天,你还可以让他们重见光明!
重读那些“被遗忘”的书,或许才能发挥TA们原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