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身边的朋友发朋友圈能有这么多的赞和评论,为什么我发的时候却无人理会,评论的永远是那几个人?”
在与一位朋友聊天时他向抱怨说了这些,生活中我们也总能遇到许许多多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他的身边有这么多人陪着;为什么她总是有求必应;为什么我总是孤身一人等等之类的。
而当我们思考到这样的问题之后,我们便会开始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矛头指向自身,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缺点,而那位朋友是这样解读自己的。
“在学校时我一直是个学霸,那个时候也受到了大家的倾慕,那个时期大家也都围在我的身边问这问那。但离开了之后,很多人不再常常联系,只是偶尔在朋友圈里互相点赞评论,相比起其他人朋友圈空间下满屏的评论,我的却寥寥无几。我开始想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人,在我抛开了学习成绩之后,我发现了自己其实是个无趣的人,没有什么爱好与特长,不擅长交际,与那些多才多艺又开朗的人相比,我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所以,我开始去询问身边的人,我身上存在哪些缺点与优点,但他们都说我挺好的,或许校园时期的友情是盲目的,只是单纯地以成绩来评判和接近一个人,很难有纯粹意义上的朋友,而现在有了许多评判的标准,才造成了我今天的局面吧”
在朋友这看似充满自我否定与悲哀的言语中,却也透露出其对亲密感情的渴求与无奈。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其对他人态度的要求——什么事都要围着他转,为他考虑。因为社交平台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于是他开始询问周边的人有关于他自己的问题,在他为自己在友情上的经历反差感到不平,被动地进行自我贬低时,其实他也主动地忽视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与事物的权利,一昧地要求他人能够关注于他。同时,没有根据地进行自我贬低也是在主观地去猜测别人的想法。
在听完他的诉说之后,我想起以前的我也有过这样的问题,甚至有过一段时间我还停止更新朋友圈,为的就是避免自己内心产生负面的想法从而影响情绪。
但到后来经过思考:别人不关注我,或许是因为我不够有吸引力,但那也表明了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都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人与事物表达喜欢的权利,同时其中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他们没有在我需要的时候关注我,比如正好他们在我发朋友圈时没有时间,只是匆匆掠过点个赞,过后也没有了兴致等等。
所以慢慢地,我开始学会不再寻求别人的关注,回到了以前的状态,同时也开始学着与别人互动沟通,既然不能够被动地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那就化被动为主动,然后也渐渐与朋友们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我想有这种想法的绝不仅仅是少数人,每个人都想自己受到欢迎,却往往不能如愿,只是有的人能够不以为然,继续自己的生活;有的人能够作出分析然后改变自己,从而改善情况;而有的,则因此陷入一边否定自己,一边埋怨他人却不肯做出改变的怪圈。这本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有些人想通了,继续前进,而有些人,迟迟不肯放下,因此孤单的同时伴随着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