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一年夏四月,朱元璋命人为父母督造了一座皇陵,他亲自为父母撰写了碑文,《御制皇陵碑》碑文开头有这样几句话:
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考指的是死去的父亲,妣指的是死去的母亲。
1、朱元璋和刘德兄弟的恩怨
朱元璋这段话,描述的是父母兄长本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奈何命途多舛,至正四年那场瘟疫竟将大哥、父母亲的生命都给带走了。
年仅17岁的朱元璋,无钱为父母筹办丧事,只得请求地主刘德能够发发善心。
但奈何刘德无利不起早,纵使朱元璋低三下四求他,他也不肯帮助朱元璋。
最后还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慷慨解囊,帮了朱元璋一把:“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我有很多地,你有困难为何不告诉我呢,地随便你用,我难道会吝啬这些东西吗?)
【皇陵碑】
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和刘德之间,明显是有恩怨的,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又是如何对待刘德和刘继祖二人的呢?
2、朱元璋和刘德的会面,成就一段“以德报怨”的千古佳话
朱元璋自起兵以来,一直想回家看看,可他的老家濠州却始终被张士诚给占着,朱元璋时常叹息:“濠州乃吾家乡,张士诚据之,我无家矣。”
至正二十六年,当朱元璋终于从张士诚手中打下濠州后,这位离乡已经十三年的游子欣喜至极,他按捺不住思乡心切,迫不及待地便带着恩人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和汪氏干娘的儿子曹秀便踏上了回家省亲的道路。
【朱元璋剧照】
此时,朱元璋是以吴王的身份踏上故乡的土地。
濠州父老听闻朱元璋要来,激动得大摆宴席,好为朱元璋接风。
毕竟,朱元璋作为濠州走出去的最有出息的人,他俨然成了濠州父老心中的大明星,不说逢人便和人夸赞朱元璋,至少一提起他的名字,大家心里多多少少都是很自豪的:看,朱元璋是我们这儿的人,我家某某还和他是朋友呢!这孩子,小时候我就觉得他以后会很出息!
席间,朱元璋和乡亲们谈笑风生,酒足饭饱后,乡亲们聊起家乡这么多年的变化时,朱元璋同情起乡亲遭受的苦难:“吾与诸父老不相见久矣。今还故乡,念父老、乡人遭罹兵难以来,未遂生息,吾甚悯焉。”
【朱元璋剧照】
参加完濠州乡绅的接风宴,朱元璋奔向自己的另一目的地——父母的陵墓。
朱元璋望着那座自己二十三年前简单堆砌的陵墓,上面长满的荒草让他心如刀割、愧疚不已,朱元璋对同行的博士许存仁等人询问道:我想为父母改葬,可行否?
大家意见不一,有人说改葬可行,又有人劝谏朱元璋,说改葬“恐泄山川灵气”,会影响朱元璋的事业。朱元璋只好作罢,只是“增土以培其封”防止灵气泄露,不再提改葬的事情。
朱元璋将村里剩下的二十多户乡邻喊来,对他们说:“乡人耕稼交易,且令无远出。滨淮诸郡,尚有寇兵,恐为所钞掠。父老亦宜自爱,以乐高年。”
“以后大家就替我看护一下父母的陵墓,每年我给大家发工资,大家高高兴兴过日子就好。”
乡亲们见着朱元璋发达,自己也能沾光,一个个高兴得不得了,其中唯有刘德一人慌乱不已,他担心朱元璋找自己麻烦。
朱元璋瞧见刘德吓得打哆嗦的样子,再想起他曾经欺负自己的时候,觉得不免有些好笑,我有那么可怕吗?
刘德扑通一声,向朱元璋跪下,请求这位曾经被他侮辱过的少年能够原谅他。
朱元璋亲自起身,将他扶起来:“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这是人之常情罢了,我不会追究你的过错。我贫穷的时候,你怎么会知道今天我能当上天子?)
言罢,朱元璋又下令赐给刘德三十顷田地,这一套操作,直接把刘德感动得涕泗横流。
那个给朱元璋一块地的刘继祖,朱元璋更是不吝封赏,他下令封其为“义惠侯”,并对其子孙许诺,终明一朝,同享富贵。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
【1】《续资治通鉴》
【2】《明太祖实录》
【3】《明史》
【4】《万历野获编 》
【5】《御制皇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