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刷屏的是这样一段话:“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要注意了,再过几天,孩子拿着试卷回家时,不管成绩怎样,请搂着孩子稚嫩的肩,对孩子说:宝贝,你辛苦了!不管成绩怎样,请给孩子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祝贺宝贝战胜了复习的艰难。学习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一时跌倒了,没关系,爬起来再跑,来得及!不要让‘考试’抹杀了孩子阳光般的心和笑容……”
话很阳光,可是家长真的能不在乎孩子的成绩吗?
虽说不能一概以成绩为论,可成绩也能代表、能检验孩子一个学期的学习情况。据说真正不在乎学生成绩的家长,那是因为人家里有学霸孩子。
咱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要靠学习来增长知识,成就未来,那一张成绩单便成为检验孩子学习效果的证明。家长的期望值不同,孩子的表现不一样,拿到孩子成绩单时的爸爸妈妈们,其表现可谓五花八门。
成绩优异,大肆奖励
隔壁家的小俊妈这回可扬眉吐气了,儿子三门主科成绩均达到了95分。她一高兴,给儿子买了一部学习机,满足儿子的心愿。
像小俊妈这样的家长很多,事先与孩子谈条件,考好了,有奖励,考不好,结果不必说了。
期望太高,失望也大
香儿上次考试之后很久都没到小区玩,原因很简单,她原来考试总是打满分,这一回,有两科打了98分。拿到成绩单的那天,小丫头嘟着嘴,一脸不高兴,得,事先说好的假期游玩计划泡汤了。香儿妈为此没少叹气,又出去给女儿买来几套试卷,做题,满分的孩子不能落下。
这种完美型家长不在少数。只要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不管原因是什么,也不论究竟差在哪,一心一意就是要给孩子补回来。
成绩太差,打骂不休
那天出门坐公交车,旁边坐着一个小男孩,一脸不高兴,很不屑的样子。她妈妈一直唠叨着:“你怎么这么笨,回回考六七十分,就不能好好学学?照这样下去,你将来能干啥?等着出苦大力吧。看回家你爸爸揍你不。”
那男孩突然说了一句:“揍呗,又不是没揍过。”这回把他妈妈气得没话说了。
这种家长绝不在少数。平时不过问孩子的学习,一到考试结束,便忙着问成绩,唠叨,训斥,甚至打骂。
这三种家长的做法属于最常见的类型。好在,更多的家长加入到理性教育行列当中,不以一次成绩论英雄,反而以鼓励为主,帮助孩子不断进步。
成绩差了找原因
小夏现在北京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提起她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她说妈妈是老师,总顾着自己的学生,没时间管她,她学习并不那么太好。但每次考完试,她妈妈都会问她考得不太好的原因在哪里。是身体不适,还是心里原因,还是没学明白,一一帮她分析,再让她自己梳理,逐一克服。她一点点学会了自我完善,自学能力越来越强,虽说大学本科只读了个不是特有名气的大学,但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从个案上来看,这种方式很有效果。
哪里不会补哪里
贝儿姑娘不属于智商特高、一学就会那样的孩子,小学时代的成绩也并不理想,在班里只能算中下等水平。她妈妈从不打击她。每次考试之后,都会和她一起分析试卷上的题目。凡是错题,不但要改过来,还要记到“错题本”上,反复多做几次,过一阶段再做相同类型的题目,检验一下是否真正掌握解题思路。她的成绩一点点攀升,后来考进了重点大学,甩出她那些小学同学好几条街去。
调动主观能动性
有一个小留学生,15岁那年因学习压力太大,也想学别的孩子退学。他爸爸没打没骂没劝,只让他打工一个假期。那一个假期,这个小留学生在一个小镇餐馆,饱尝老板的苛刻待遇,什么洗碗,拖地,剁菜,搬饮料,炒饭,倒垃圾,通厕所之类的杂活儿都要干。
这一回,他知道了什么叫挣血汗钱。而他爸爸意味深长地告诉他,不是每个人都能顺风顺水地一路上学到大学毕业再参加工作。如果一开始选择轻松的不用费脑筋的就业路,那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只能是粗活苦活累活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叫李良的小留学生发奋读书,再不以学习为苦,终有所成。长大后,他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还要把这种切身体验应用他未来的孩子身上。
若孩子成绩不够理想,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把持好自己的心态,一次考试成绩不代表什么,掌握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才是重要的。
若孩子的学习心思不够强烈,不妨让孩子“吃一点苦”,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从内心里将学习看成是轻松的、有趣的事,激发出他原本的学习动力,这样学起来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