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呀,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是我去年最喜欢的书籍之一,今天也算是一次经典重读~
起初我知道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大概的印象是说一个从没上过学的女孩子最后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学位。
所以我去贴了“教育”、“励志”、“贫穷”等标签,最后事实证明我这些标签还真挺刻板印象的。
这其实不是一个大山里的孩子逆袭上哈佛的故事。而是一个女孩,拼劲全力,和原生家庭对抗的故事。
主角塔拉的大多数痛苦都来源于家庭。
她的父亲是个完全不相信政府的偏执狂,他们家的孩子没有出生证明,从不被允许上学,生病了也不被允许去医院,她的父亲日复一日为废料厂劳心劳力,拼命囤积着食品、汽油,性格暴躁。
因为她的父亲相信,早晚有一天,会世界大战、会世界末日。
是不是很难想象,这居然发生在现代社会。
所以生在这样的家庭,主角塔拉从未上过学。
她的知识主要由母亲教授,大多数时间还要帮父亲做工。
对她影响特别大的是家里一个与众不同的哥哥,这个哥哥和家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他喜欢听音乐,读书,做整理,最终也是这个哥哥率先离开了家。
去到了外面的世界。
塔拉在书中写道:
回首往事,我发现这就是我的教育,将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我学着背我而去的那个哥哥的样子,在借来的书桌前枯坐,努力而仔细地研读一条条摩门教教义。
我在学习的这个技能至关重要,那就是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
哥哥对她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她开始阅读、认识更大世界。
并且这个哥哥一直鼓励她想办法上学、离开这个家。阅读的确在逐渐改变着塔拉的命运。
但是随着她越发现过不一样的世界,了解到不一样的知识,她与家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她整个人的思想是割裂的,她不知道是书本、知识甚至这个社会在说谎,还是父母在说谎。
所以当她刚刚踏进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她充满恐慌。
有一个很强烈的表现,就是她出去读大学后,反而更愿意遵守“家里的规定”。
刚刚到本地一所大学学习的时候,她说,“我离父亲越远,我越愿意遵守他的规矩”。
比如说不在周末购物,生病的时候不吃止痛药和抗生素,也绝不接受政府的任何帮助比如助学金和奖学金,靠打工贴补自己的生活,因为父亲说接受了助学金就会成为政府的傀儡。
她其实很害怕。
但是教育逐渐改变了她的思维,她脑海中认知的天平,逐渐倾斜了。
她去剑桥交换学习,去哈佛读博。
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学会了反抗,她开始控诉家里其他暴躁的哥哥企图杀人,也不再对过去那些教条和不合理的要求屈服了。
但是同时,她也与家庭彻底决裂了。
父母觉得上学毁了她。
其实,这样的决裂是可以预见的。
书里记录了一件重要的变故,她的父亲拆汽油箱的时候发生了爆炸,整个人被炸的“没有了皮肤”。
但是父亲仍然拒绝去医院,靠着母亲的草药活了下来。
可是对于塔拉而言,扭曲的双手、灌肠、从父亲身上刮下来的几磅坏死的液化组织都成了她的噩梦,她日复一日的在梦里重现着这些可怕的画面。
这样的家庭,也严重影响了塔拉的正常社交。
她无法开口和自己生活在正常的、现代社会的男朋友描述这一切,在回忆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塔拉说,她本可以把家人不相信现代医学的事情告诉她的男朋友,诉说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烧焦的烤肉的味道,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去承载这个痛苦。
但是她没有,她选择了自己一个人承担。
最终,她和这个男朋友分手了。
家庭的重担就这样压着她。
直到有一天,她暴躁无常的大哥扬言要杀了她,父母却仍然一直站在哥哥那一边,并且认为她被恶魔附身了(实际上,是她接受了现代教育,思想完全和父母他们不同了)
甚至在她读大学期间,父母跨越了大半个美国来到她的身边,目的是想要用祈福和精油帮助她“洗涤灵魂”。
她拒绝了。
她对父亲说,我爱你,但是我不能,对不起,爸爸。
当然,这个过程与塔拉自己也是痛苦的。
她在现代社会和传统家庭的挣扎中,低落、抑郁、发作惊恐,开始一次次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可是她的家人根本不可能改变。
三年后她想要回家。母亲说欢迎她回家,但是有条件。
用塔拉自己话来说,那就是:我可以得到母亲的爱,但是有一些条件,与三年前他们开出的一样,用我的现实来交换他们的现实,将自己的见解埋葬,让它在大地中腐烂。
当生活已经如此荒唐,谁知道什么才算做疯狂?
这本书真的与我过去读过的任何一本励志书籍都不一样,尤其是在中国这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舆论环境下。
我们从小最常听到的或许是“只要你考得上,砸锅卖铁也让你上大学”这样的励志故事。
怎么会有一种家庭,如果你坚持读书,你坚持学习,那么这个家庭将容不下去你,与你决裂。
也许很多人会困惑,这个家庭这么糟糕的话,绝交就绝交吧、彻底离开这个家,不就好了吗?
可是世界上的事情往往不是只有对和错,爱和恨,那么简单。
主角塔拉那个阴晴不定、偏执的父亲,却也是真心的爱着她。
在塔拉决定要去剑桥学习的时候,父亲对她说: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的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父亲不让她上学,是因为真的相信会世界末日,只有守在自己身边,自己才能保护女儿。
(这里中插一段,塔拉的父亲极度不信任政府,常年臆想战争和世界末日,所以后期的时候作者一直在怀疑父亲有精神疾病,但是父亲拒绝去医院)
在故事的最后,塔拉这样形容她和父亲之间的隔阂:
当他站在我面前,高高在上,愤愤不平时,我忘记了自己小时候,他笑起来全身发抖、眼镜闪闪发亮的样子。
我们之间已经相隔千山万水,时光一去不复返。
但是我和父亲之间的隔阂不仅来源于时间和距离,它源自我的改变。
我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而他依然是那个养育了我的父亲。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在2019年席卷各大榜单。
如果只是一个“从没条件上学的小女孩最终走到了哈佛”的故事,我相信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之动容,励志的故事年年都有。
更让我动容的是塔拉反抗生活、反抗命运、反抗家庭的故事,那些细细嗦嗦的小事,真切的写到了你的心里。
有孩童时的不解和对世界的好奇,有青春期的自卑和抵抗,有长大成人后依旧不能释怀的痛苦,有不得已向钱低头的卑微,有噩梦一般的低落情绪,这一切都真实存在着、发生着。
真的很曲折~不是单纯的励志书籍,实际上这本书没怎么讲她如何如何刻苦学习、考上大学
有人说,作家是出卖自己的灵魂。
没有人愿意把自己撕碎,赤裸裸地展示一个支离破碎的过去。可作家往往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阅读,写作,剖析自己。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也让我敬佩。
好了,今天的读书分享就到这里啦,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