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智能手机的发展,也可能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为”自己重视时间(当然,我这么说的时候其实也包括我自己),时间追踪应用在几乎所有平台都呈现出了井喷的态势,似乎你的手机里如果没有时间追踪应用就等于向世人宣布自己的时间没有价值,这是个多么“羞耻”的事儿啊,虽然这可能也不一定不是事实。作为一个爱好尝试各种新应用的好奇宝宝,我也体验了不少时间追踪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也做了一些总结和反思,在这里跟盆友们做个简短的汇报。这再次证明,生命中不管多小的事儿,只要你多去琢磨琢磨,都还挺有收获的。
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到底如何追踪?目前来看,时间追踪应用基本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记录每个时间段你在做什么,类似于艾力老师的金币理论。先把一天24小时分成若干时间块(比如半小时为一个时间块),然后记录下每个时间块你在做的事情(多说一句,这里只是说形式上跟艾力老师的类似,但本质上并不一样);另一种是记录每件事儿你做了多久,你先设定好一些你值得去记录时间的事件,然后每次做这些事儿的时候通过应用去记录起止时间。有点类似于李笑来老师当年做的也不推荐的Mr Time(不记得这个名字对不对了)。
最开始我特别喜欢第一种,因为我打开应用,看着过去的每一天、每一周甚至每一个月中的每一个10分钟都被各种各样的事件分类满满当当地填补着,那个时候我有一种莫名其妙但却让自己无比愉悦的充实感。我真的开始跟自己玩一个无聊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你记不记得上个礼拜二的下午三点你在干什么?玩着玩着自己就高潮了,我觉得我简直是时间管理大师,我就是德鲁克附体啊。但是后来,你们应该也猜到了,我开始喜欢第二种了。为啥呢?因为很多事情,你如果靠得足够近,你就能看得足够清晰。有几次,当我闲得无聊开始一个个点开看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些时间上面标注的是 交通,发呆,聊天,“定”外卖,“记录”时间,当然还有,上厕所。你们可能也感受到了其中的荒谬,我特么到底为什么要记录这些?换句话说,把我每天24小时填满的事件当中有大量诸如此类的“无意义”行为,我的那种“充实感”其实也只是个外强中干的空壳,只能跟别人吹牛逼。在这里,“无意义”可能用得不是很得体,所以你也别想为什么上厕所和吃饭没有意义,你懂我意思就好了。否则,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儿都可以找到心满意足的“意义”,只要你愿意。
而开始用第二种应用记录之后,我发现再艰难的人生都还是要拆穿的。刚开始,我发现那些我认为有意义且值得我去记录的事件所消耗的时间的总和在每天的24小时里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我觉得我这一天天过得也太特么糟践时间了。于是我开始早起。我之前在朋友圈说过,早起可以延长一天的时间,就是因为早起晨读可以让我每天做有意义的事情的时间多了半个多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于是我开始坐公交车,一来省钱,二来坐公交车的时间我又可以用来读经济学人或者用Kindle边读书边装逼。什么?伤眼?说得好像坐车玩手机不伤眼似的。于是我开始更充分利用我的上班时间,每天工作的8个小时里,你到底有多长时间是在干对你而言有意义的事情,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我的记录结果稍微要好了一些,但是优化时间管理的路还有很长,因为我们习惯了拖延、习惯了磨蹭、习惯了消磨时间。看到这里,你心里可能在想,为什么我的时间要过得这么有意义呢,我就是喜欢慵懒地度日。这没问题,说实话谁不想呢,关键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时间追踪应用。慵懒度日又何必“追踪”时间呢?
话又说回来,我这么说是不是感觉第一种逻辑不可取呢?当然不是。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最开始说,第一种跟艾力老师的金币管理法不是一回事儿。因为艾力的金币管理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给事件标颜色。当你回顾过去时间的利用情况时,你能通过颜色明确地看出来时间利用是否合理以及效率如何。所以,如果你还是喜欢满满当当的感觉,那我的建议就是,给你设置的每个事件按照它在你心里的价值/优先值进行颜色标记,比如工作、读书、陪家人等是红色,发呆是绿色,社交是蓝色,诸如此类。但,我还是推荐第二种,至少我现在的目标是——让我自己每天的24小时里有更多的时间值得被记录。
确定使用哪种追踪方式之后,问题又来了。不管哪种方式,首先你都得设定若干个事件。这些事件在第一种追踪方式中是用来填充时间块的,在第二种方式中是用来作为时间记录主体的。这其实就已经足以反映出你对时间利用的定义。这一部分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思考并设定的。
首先,吃饭。在我的设定当中,所有满足个人身体需求的事件,比如吃喝拉撒睡,我都不进行统计。而且吃饭这事儿还不能仅仅以行为本身来设定,具体来讲,一个人吃饭属于满足个人身体需求,多个人吃饭其实主要有两个属性,如果是跟朋友吃饭,那就应该算是 社交;如果是跟家人一起吃饭,那就应该算是 家庭时间。也就是说,有些事情并不一定要按照行为本身去记录,可以按照行为的属性或者目的去记录。
其次,交通。我最初使用第一种方法追踪时间的时候,会把 交通 设成一个事件,久而久之我发现,这一部分会占据每天大量的时间,并且大多数时候这都是没有意义的。后来,我自己给交通时间下了个定义,叫做容器型时间。小学的时候做奥数题,有一类题目是给一堆事儿和大概需要的时间,让你给这些事情安排一下,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这类题目里面通常都会有一个类似于烧水,煮饭这样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特点是——这段时间内你其实可以做很多别的事情。交通也是如此,当然,我这么说的前提是,我没有车 _ 所以,在我的设定里,也没有 交通。如果我在刷朋友圈,睡觉,那就不记录;如果我在读书,那我就会归为 阅读;如果我在背单词,那就归为 学习;如果我在听歌,那就归为 影音。但是交通的问题,也没那么简单。比如我要去踢球,然后我花了半个小时在路上,那我就会把这个时间归为 运动,因为如果我不去踢球,这个时间我是不会消耗的;比如我去旅游,那么这个交通时间就会被归为 旅游。
总结一下,如果某个事件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你可以在这当中做别的事情,那就尽量选择更有意义更有记录价值的事情让它变得更加充实;如果你做某件事情的目的不是这个行为本身,那就按照这个行为的目的去记录。
最后的最后,问题来了。追踪时间这件事儿本身是需要时间的,那我们如何才能让这件事儿的意义足够大,大到我们不会觉得这个时间花的不值得呢?我的做法是,每隔一段时间回顾一下自己的追踪记录,不是以一种欣赏成功果实的心态,而是以一种反思自己时间管理的心态。苏老师说过,不经过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比如,我在火车上花了一个多小时敲下的这些字儿,有意义么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