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书教人说话,但教的是术,蔡康永教的是说话之“道”,“道”的核心在于,透过说话搞清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弄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说话是人际之间的事,就是和别人相处。而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突出“忘我”,即要将别人放在心上。聊天时,每个人会下意识地想聊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沟通来说,以自我为中心是问题之源,会使你滔滔不绝而忽略别人感受,或无法理解别人的情绪。但是如果做到“透过说话,把别人放在心上”,就能解决很多说话的问题。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用案例的方式教人说话,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归结为说话的三种应用:
第一种:如何用说话打动人。
语言的本质,就是表达自己,打动别人,它能让本来就已经很讨人喜欢的你,在未来会更讨人喜欢。
你用呆板的方式说话,就会得到呆板的反应,而用比较有滋味的说法,就有可能得到比较有滋味的反应。给自己说的话加一点料,或者是留悬念,或者是丰富信息,或者寻找大家最容易共鸣的美食之类话题,都能给沟通之门加一个门把手。
第二种:如何靠说话避免尴尬。
因为说话产生的尴尬无处不在,就像大伙在热议一件事时,有人不合时宜地插嘴说了一个冷笑话;又或者,本来是一次好朋友的聚餐,大家想相互聊聊近况,请客的人却一直在说他自己和他家里的事儿。
想避免尴尬,可以用“试水温”这样的说话方式,想化解尴尬,可以给出“打太极”式的回应。人生的路不是非得向左或者向右,有时只是需要找到一个台阶。
第三种:如何通过说话实现彼此的理解。
掌握说话之道,需要通晓人情世故,尝试去了解别人如何看待事物,对比自己是怎么看待的,就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彼此,使沟通变得容易,其核心在于你是不是有很强烈的同理心。
但同理心的应用也有极大的讲究,因为很多人情世故都体现在生活的细微处,比如如何说出一句“谢谢”,就包含了很深的学问。掌握并体味这些细微,能让你拥有真正的同理心。
这两本书还提供了一种处于对立境界的说话之道,即少说话或不说话,也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并非要做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才是会说话,对照人们的生理反应,话说得少而精,同样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你需要做到倾听而不是开口,才能让谈话的双方感到舒服。重要的事情仍然在于,你能否做到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