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约翰·密尔的《论自由》是个美丽的意外。
开始只是抱着想了解这种线上“和你一起读书”的活动究竟是怎么做的,有没有效果,看看别人都能玩出什么花样这样的心态关注了这次直播。而公众号创建者柳建树提出了用20天读完《论自由》。想想有人带着一路读,有网友跟你一起讨论,也许是种不错的体验。
其实,线上直播读完这本书,只用了15天,而我自己初略读完,仅用了几天的时间(因我下载的是豆瓣电子书,为了能赶在导读之前对该章内容有所了解,所以加快了进度)。
众所周知,《论自由》是一本非常薄的小册子,跟《谈谈方法》差不多(忍不住望了望躺在书柜里蒙了尘但始终只读了几页的《谈谈方法》╮(╯_╰)╭)。但毕竟是经典学术著作,总忍不住有一种畏难的情绪。
小树首先做的,就是打消我们这种心理。
也许你会说,在外奔波一天,好不容易回家可以看个剧,放松一下,却要拿来看这么难懂的书,这不是自虐嘛……
小树用密尔《论自由》中的一句话来回应:
一个社会怪诞之行的多寡,一般说来也跟其所含创造才能、精神活力以及道德勇气的多寡恰成正比。今日敢于独行怪癖之人寥若晨星,正是这个时代大为可惧的标志。
密尔认为,允许怪癖发展,就是允许每一个人可以自主选择。这样的社会,应该是创新最多的。咳咳,回到问题上,说白了,就是你大胆另类一回吧!至少于自身是有好处的。
此外,越是经典的书,作者的思维往往更缜密,语言更严谨,因为他不是为了成名而作,而是为了和过去和未来的思想家们坦率对话。事实证明,当我沉下心来读的时候,发现全书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许多长句忍不住令人拍案叫绝。甚至有时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密尔谈论的并非100多年前的英国,而是我们此时此刻置身其间的中国。
小树谦虚地说,他才疏学浅,并不能做到深入讲解这本书,至多算是导读。尽管只是导读,但与自己闷头读相比,显然获益不少。比如,他会带你读高全喜的导读,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约翰·密尔其人,以及他的学术痛点。这些内容,如果是自己来读,则需要额外主动下很多功夫才行。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约翰·密尔学习的方式之一是写书。很多人认为,写一本书,肯定需要对所写领域非常了解才行。然而他却认为写书是最佳途径。比如,你想学习希腊罗马政治史,那必须要阅读大量材料,请教老师,最后当你写完一本书,你对该论题的知识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这其实跟我们所熟知的主题阅读差不多,只不过,密尔还把这项阅读作了输出(写书)。
小树在导读时还适当做了些延展,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此书的各方观点。比如,很多人认为密尔的论证是非常严谨、成功的,然而,以赛亚·柏林却认为《论自由》在哲学连贯性和严密性方面有着致命的缺陷(至于是否有缺陷?若有,那么在哪儿?自己读完再做判断吧~)。
再比如,在谈论恶的平庸性(平庸的恶)时,小树提到,一个世纪后汉娜·阿伦特在其《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等书中也讨论过这个主题。什么是平庸的恶?我们都以为自己是好人,不会作恶,如果这是成立的,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恶的参与者。
这本小书,很意外,读起来有一种快感,字里行间闪烁着大量的常识。而让你惊奇的是,这是200年前的一个外国人所写。小树谈到,他在读这本书时,会感到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理解。
不论如何,这样的阅读体验值得珍视。
ps:小树还请了他一个朋友在喜马拉雅FM读了这本书,我发现他也强烈推荐听书这种方式。先听书,对一本书有整体上的感知,再看书,反而能有助于阅读起来轻松些。这种方式可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