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佛陀,爱他留给人类的智慧。
但是,当我看了钟丽缇版的《色戒》之后,便升起了一个疑惑。
电影里达世这位喇嘛五岁出家,一直呆在寺庙,后因色欲难戒脱下僧衣,进入红尘。从此结婚生子,做了凡夫俗子。后来他又因自己的色欲与物欲看到自己丑恶的一面,又决定重回修行之道。
在他回寺庙的路上,他的妻子琶玛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耶输陀罗,听过这名字吗?耶输陀罗嫁给释迦牟尼,她非常爱他。
有一晚,释迦牟尼离开她和儿子路荷,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成为佛祖。他走时,什么也没说。
耶输陀罗关怀病人、救治他们比释迦牟尼还早,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说不定,他的觉悟由她启发,或许耶输陀罗也想过离开释迦牟尼和路荷。我们怎知道耶输陀罗在释迦牟尼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感到寂寞、悲苦?世人只知道释迦牟尼,谁会想起她?当儿子路荷不断问她同一问题‘父亲在哪里?’她该如何回答?
母亲怎会在半夜撇下儿子离去?只有男人做得到,达世,只有男人做得到!之後,耶输陀罗别无选择,她抛弃过往生活,剪去头发,过著苦行生活。”
琶玛,这位生活在俗世中的普通女人,她的智慧是高于达世的。然而,她就像耶输陀罗一样,成了男人背后的牺牲品。
当一个男人给全世界带来真理之时,谁会去关注被他遗弃的女人,那亦是有生命和情感的。
所以,我很想知道,佛陀,这位大慈大悲,想把众生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的智者,是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呢?
我把这个问题甩了出来,很多人给了我一些答案。他们有的说,这就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顾大家,历史上的英雄皆是如此;还有的说,这只是一种选择而已,并无对错;更有朋友向我解释了佛孤军奋战普度众生的意义,他在四门游观过程中,见到生老病死的痛苦,于是才发心寻求解脱之道,其实质就相当于舍小我去成全大我。
其实我之前读过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故事,他同样也是因为出家抛弃了妻子与孩子。在他剃度几个星期之后,与他有过刻骨恋情的日本妻子千里迢迢携小儿赶到杭州灵隐寺,想劝说丈夫回家。
然而叔同决心已定。
其妻伤心欲绝,无奈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然而弘一大师却没有回应。
他们见最后一面时,是在薄雾中的西湖。两舟相向,妻子唤他叔同;叔同却说:请叫我弘一。
妻子继续问他: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说:“爱,就是慈悲。”
当时的我,是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既然爱就是慈悲,为何无法对最亲近的人慈悲呢?难道,为了一群人的利益,就可以牺牲一个家庭吗?为了一个美好的结果,就可以伤害他人吗?为了成全自己的理想,就可以抛妻弃子吗?
我不得而知。
总之,这世界上很多名垂青史的英雄背后,都有一位智慧的女人替他们照顾家庭,抚养儿女。这些女人,并不是没有更高尚的情怀或更远大的追求,只是因为女性的心软,母性的慈悲,无法痛下决心抛下家庭与孩子。
后来孩子长大了,丈夫成了名人,她们老了,在外界眼里也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
貌似,女人天生就是被牺牲的那一位。
后来我又查到关于佛陀与家人更具体的信息,若干年以后,佛陀的儿子路荷也长大了成人了,佛陀觉得度化她们的因缘具备了,于是派他的弟子目犍连去作她们娘俩的思想工作,希望她们也出家办道。
然而妻子耶输陀罗非常的生气,她说,一个男人舍弃了他的妻儿去追逐他的伟大理想,去完成他的内心慈悲,这样的男人是假慈悲。一个男人,不能给他身边的人带来幸福反而带来的是苦难,他还能给谁能带来幸福?对于耶输陀罗的质问,目犍连无言以对,于是回去禀告他师长——伟大的佛陀。
佛陀很伤心,他再次要目犍连去一趟,这次目犍连展示了他的超能力,令耶输陀罗看到了前生——和佛陀前生的恩怨,耶输陀罗因此了解,今生的情爱,无非是往昔的牵连,在无始无终的轮回中,这样的恩怨纠结太平常了,于是她想通了,带着儿子一起出家,最后取得了阿罗汉的成就。
也不知道这个后来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总之这里面表达的意思就是,每一位功成名就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前世欠他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