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161)

图片发自简书App

        答欧阳崇一书【4】

【原文】

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人于逆、臆①。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臆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不逆不臆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臆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

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虑而知”②,“恒易以知险”③,“不学而能”④,“恒简以知阻”⑤,“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⑥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自欺也;虽不臆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

君子学以为己⑦,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尝虑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注释]

①逆、臆:语出《论语·宪问》,“子曰:‘不逆诈,不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逆,是预先揣度,逆诈,预先怀疑别人欺诈;臆,是臆想,臆不信,猜想别人不诚信;先觉,是无心而自然知觉。孔子说,不预先揣测别人会骗我,也不凭空猜测别人会不老实,然而,当对方稍有不诚不信的时候,又能马上自然察觉,这样的人,才是以为贤者罢!

②不虑而知④不学而能:语出《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不思而得,这都是宝贵的良知、良能、本能、自觉。

③恒易以知险⑤恒简以知阻:语出《易经》“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乾坤天地,大道至简,道德行为的力量,就是始终简易平常,自然知道何处有险阻。

⑥“先天而不违”四句:语出《周易·乾卦·文言》,意思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圣人,能够通晓天地万物的道理,先于天道而天道的运行不会与他违背。天道都不会与他的德行相违背,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

⑦君子学以为己:语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意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为人,意为想获得别人的赞誉等。

[译文]

欧阳崇一来信问:

人情诡诈多变,如果不加怀疑防备,往往就被人骗。想发现他人是否诡诈,自己就会预先猜度别人会欺诈我,就会臆想别人不诚信。这逆诈本身就是欺诈,臆不信就是不诚信,被人欺骗呢,又是自己不觉悟,( 怎么都不对)。要想不去怀疑、猜测他人,又能实现察觉对方是不是要骗我,只有良知透彻的人才做到吗?然而诚实和欺诈的差别实在是太过细微,因此不能觉悟的人和欺诈的人都很多啊!

王阳明回信说:

孔子说不预先揣测别人会骗我,也不凭空猜测别人会不老实,然而,当对方稍有不诚不信的时候,又能马上自然察觉。那是针对当时时弊而说的。当时的人们一方面因为总去提防猜测别人,而把自己陷于欺诈和不诚信;另一方面呢,因为不知道有致良知的功夫,又总是被人骗。所以,孔子的话,不是要人存防备猜测之心,来预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因为你存了这个心,就成了猜忌浅薄之人,就远离了尧舜之道。不去防备别人,猜测别人而被人骗,那至少你自己还不失为一个好人,只是赶不上那些能其致良知,不需要防备就能事先觉察对方不老实的人罢了。你说的“良知晶莹透彻者”,就已经得其要旨了,不过,这也只是你的聪明领悟到的,在实际中恐怕还不能做到。

良知在人的心中,横亘万古、充塞宇宙都是相同的。所以先贤说“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那些没有觉悟而被人欺诈的人,虽然不曾猜度别人是否欺诈,但他们也许会自我欺诈;虽然不去猜想别人是否诚信,但他们也许不能真有自信。他们或许常常有寻求事先觉悟的心,然而却不能常常自我觉悟。

君子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是为了防备别人不要骗自己,只是自己不要欺骗自己的良知而已;不是担心别人不信任我,只是自己始终自信自己的良知而已;不是为了能事先醒觉别人是不是要骗我,只是始终醒觉自己的良知而已。

不自欺欺人,良知自然真诚无伪,诚实无欺,《中庸》说:“诚则明。”心中至诚,自然明觉;自信则良知无所疑惑而明觉,所以又说“明则诚”。明、诚相生,所以良知常存、常照,就像一面明镜高悬,万事万物在它面前也无法掩饰其美丑。为什么呢?良知不欺诈就是真诚,真诚就无法容忍欺诈,如果有人欺诈,马上能够察觉;良知自信明觉,所以无法容忍不诚信,如果有人不诚信,马上能够察觉;这就是“易以知险,简以知阻。”

子思在《中庸》里说的:“至诚如神,可以前知。”但是子思说“如神”,说“可以前知”,还是分作两件事来说,是说至诚的功效,也还是说给那些不能先觉的人说的。在我看来,至诚就是神,不是“如神”;至诚无知无不知,不用说“可以前知”。

[解读]

这节探讨的是欺诈与诚信问题,内容非常有现实的意义,也是许多人的困惑。当今社会,丑恶现象很多。善良的人不会欺诈别人,可又容易被别人欺骗;而骗子不诚信的人又特别的多?怎么办,总不能天天怀着怀疑,提防的心过日子吧?况且先怀疑也是欺诈,先提防别人也是不诚信的表现,有此心就进入不了圣道之门了。那怎么办?做个老实人,甘心受骗吗?

王阳明的回答虽然读起来有点绕口,但核心意思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致良知,让自己的心体澄澈、心如明镜,遇事自然觉察,是好是坏,都能自如应对。

读阳明先生这段文字,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是人之所以被欺诈的原因在于你自己。每个人都回忆一下所经历的被骗故事,是不是绝大部分都是图名图利的私欲功利心造成的?因此,去人欲,存天理,良知所致,至诚无息,骗局在你这里自然失效。

二是“良知” 是天理,是万古不变的规律,良知所在,对那些违背常识的东西肯定会一眼洞穿。所以良知常存、常照,就像一面明镜高悬,万事万物在它面前也无法掩饰其真假美丑。如果有人欺诈,马上能够察觉;如果有人不诚信,马上能够察觉;这就是“易以知险,简以知阻。”

三是致良知就是积聚“正能量” ,邪不压正,正能量强大了,负能量就会远遁。你越真诚吸引真诚的人就越多,不诚信的人不会来此自讨没趣。

好了,以上说的似乎都是大道理,那么在现实中如何落地呢?尤其天天良知不离口的阳明先生是如何面对别人的欺骗的呢?他老人家是如何识破的呢?又是如何对待的呢?好吧,就说说先生剿匪的一点往事。

当年,阳明先生被安排到江西当巡抚以平定当地匪患,到任之后,土匪们和王大人经过几番交手,很快发现这个对手和前任的官员大大不同,几个回合下来,一点便宜都没有占到,这种情况极大挫伤了横行地方数十载的土匪们的自尊心。他们痛定思痛,穷极思变,然后想出了一个主意——诈降。

可能他们已经从侧面了解到阳明先生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天天良知不离口的读书人。只要你是人,你就有弱点,正面战场上既然玩不过你,你又是一个讲良知的读书人,那很好。讲良知的读书人的弱点应该就是心善吧,那我们就当一回东郭先生遇到的狼。土匪中的智囊人士就是如此对阳明先生进行性格分析的。他们对自己是狼的定位拿捏的还是比较准的,只是将阳明先生目测为东郭先生显然是出现了严重的误判。

对于土匪们的请降要求,王大人以出乎土匪们意外的爽快答应了,本来土匪们认为王大人就算再善良也要先考察一下自己归顺的诚心后才受降,起码还不得搞个歃血为盟什么的仪式。没想到这一麻烦都免了,唉!读书人就是读书人啊,心眼就是实诚,土匪心中闪现了一丝对“老实巴交”的王大人表示同情的怜悯,但是随后就将这丝怜悯丢到了九霄云外,凶残、狡诈的本性又重新附体。

阳明先生一边好言安抚这些“归降”的土匪,一边暗地里调查这些土匪的底细,不久之后,就杀掉了其中几个人,这下整个诈降的土匪群体都傻眼了。杀掉这几个人的原因就是从官府的存档看,这些人都有过多次归降又多次反叛的污点记录,而这几个人就是这些土匪的元凶首恶。如此以来,起到了如下效果,第一,杀鸡儆猴,今后谁再敢反复无常,欺骗官府,下场就是死,如此以来,那些原本打算假降的人变成了真降。第二,元凶首恶没了,这些人没了领导者,群龙无首,再作乱也缺少了之前的凝聚力。

从形式上来说,阳明先生在使诈啊。在这段里,他一直让人不要逆诈,不要臆不信。但是,就阳明先生本身来说,他能识破土匪的诈降之计,并不是因为先生本身奸诈,而是先生的良知能常觉、常照。他前面的几任官员都搞不定这里的匪患,肯定有原因啊,知行合一的阳明先生到了江西,肯定会调查匪患不除的根本原因。唯物主义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在阳明先生这里,走访调查的行动就是他良知的自然指引,心如明镜,丑俊皆照,面前形势的山山水水又怎能不了然于心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670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928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926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38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112评论 4 35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38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45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32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96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96评论 2 31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69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26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00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06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85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16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21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