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在某些时候是固执到近乎偏激的一类人。举些生活中的例子吧。天气逐渐由凉转暖。我决定把衣柜里的厚衣服换为薄衣服。于是我在网上买了真空袋。真空袋没到之前无论衣柜多乱我都不会大整理。因为在真空袋没到之前于我而言所有的整理都是徒劳。或许说到这里还是不够明白。再举一个例子。由于抵抗力弱在寒假的时候深受病痛折磨。我发誓在开学的时候每天夜跑增强抵抗力。于是我准备了运动衣,运动鞋等"装备"。在"装备"没有准备好之前。我是不会跑步的。
在做一件事之前,我总是会做好所有我觉得应该做的准备。如果没有准备好,我就不会开始。我并不是确保万无一失,只是努力增加达到预期的可能性。
上学期期末考试时,在QQ空间、朋友圈等各种社交软件平台上看见很多关于考试的动态。大多是抱怨考试太难、复习太累、老师太变态…考试后如果挂了还会发表类似"获奖感言"的文字。是因为自己撞上了几率比较小的事件(挂科)而情绪激动?
现在脑海里浮现的是高中时班上成绩很好的班长在一次考试过说的一番话"你上课不认真,做作业不认真,你考试考得差你还有什么资格难过甚至嫉妒比你成绩好的人,别人比你认真,付出比你多,人家成绩比你好是理所应当的,你不认真,成绩差,你活该"。以上言论可能有偏激之处。可是,泼的水越冰冷越刺骨你的反应会越激烈不是吗?我想,这大概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绝口不提中国人的好,全部言论均是痛骂、讽刺中国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柏杨似乎骂得越彻底他越痛快越酣畅。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看便知一二。
很多人对《丑陋的中国人》的评价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我觉得作者说的很多中国人的缺点是确实存在的,但是中国人也没有他说的那么糟糕啊!他看问题怎么能那么极端呢!而且太片面!” 以上言论确实客观也符合实际。但是,但是。但是!从以上言论中你看出了什么,什么?对。对!"中庸"。"中庸"。中国人是极为聪明的,很多心理学书籍中都有这样的例子,如果一个人在某件事上做得不对,你不能直接指出来。而应该婉转的或者先夸奖他然后再指出来,这样他比较容易被接受。类似的例子就不举了。而柏杨在书中对"中庸"也有所提及。
很多学弟学妹做错了事后,我对他们说的话往往比较重。因为,我近乎偏执地认为,泼更冷的水,可能让他醒得更早。(个人观点,而且因人而异)我说得重,我只是不想你再犯同样的错。犯你本不该犯的错。想起在某本青年文章卷首语中看到的"最善和最恶的老师"一个班上有两个老师,一个老师特别温柔慈祥,学生犯错了她也不是特别计较并且一如既往地对学生好。最后感动了学生。让学生好好学习。而另一个老师特别严格凶狠。学生犯错了他每次都是重罚。最后学生都不敢犯错误。学生迫不得已好好学习。时隔多年之后。学生才明白。最善的和最恶的都是爱,只是形态不同而已。
你还把我当恶人吗?没事。我不难过。因为这世界的每个角色都需要有人扮演。
个人浅薄之见。
附上近期计划进程
1、夜跑第二天
2、其余一切事情均在计划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