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月一度的书单时间。学到这里,我们的课程进度已经过半,学了不少枯燥的理论,我想这次的阅读可以换个口味,读一些轻松的故事书。
不要误会,我说的可不是那些打着心理学噱头的破案、灵异、都市传奇,而是正经八百的,由心理学专业人士撰写的小说、童话、寓言,这些书不光好看,还能顺便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
《当尼采哭泣》
我要推荐的第一本书是一部小说,叫做《当尼采哭泣》。作者是欧文·亚隆,心理治疗领域目前还在世的一位泰斗级人物,现在已经九十岁高龄了。他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治疗两个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除了学术成就之外,亚隆还有很多面向大众的通俗文化作品,《当尼采哭泣》就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曾经被搬上过大银幕。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的欧洲,维也纳。一位名叫布洛伊尔的精神病学医生有一天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哲学家,名叫尼采。尼采,咱们就不用多介绍了;这位布洛伊尔医生,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我们在介绍精神分析理论时提到过他。他是精神分析治疗的先驱,也是弗洛伊德的老师和早期合作者。他们一同尝试用催眠术治疗癔症病人,从而发现了无意识的存在,开创了精神分析这个治疗流派。
这个故事的开头是不是非常吸引人:哲学狂人尼采竟然也会因为心理问题寻求帮助,他遭遇的是怎样的精神危机呢?精神分析的开创者又会如何应对?
要驾驭这个主题,作者必须要有顶级的哲学和心理学知识储备,否则只会写成狗血的“孙悟空大战金刚葫芦娃”。还好是欧文·亚隆,他接受过完整的精神分析训练,又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对于存在主义哲学也涉猎颇深。我甚至怀疑,他编出这样一个故事,也是为了帮助他本人完成两条最重要的学术脉络——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哲学在思想上的整合。我想象不出除了他之外,还有谁可以如此出色地,在一本小说中完成这么高级的任务。
有人觉得,具有某种“弱点”的人才会寻求心理治疗,这本书就可以破除这样的误解。作为哲学家的尼采,从个性来讲极具魅力,智识和精神都无比强大,咄咄逼人,光芒四射。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人,绝不甘心接受任何人的指引和帮助。布洛伊尔医生为他提供的也并不是标准化的“治疗”。他的治疗思想当时并没有完全成型,他也在借着和尼采对话的机会,打磨新生的精神分析思想。
你看,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决战。双方同时是病人和治疗师,反过来又是哲学导师和接受指导的人。他们是对手,也是朋友。这场交锋让尼采触碰到了那个存在主义的终极命题,孤独;也让布洛伊尔和他的学生弗洛伊德一起,打造出了完整的精神分析思想体系。
这本小说当然是虚构的,但你读完也许会想,这样的事情没准真的可以发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接下来这本书,你一定听说过它的名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到 2023 年,这本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了 300 万册以上,
算是超级畅销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位英国的心理治疗师,这本书是用童话的形式进行心理治疗的科普。
蛤蟆先生这个角色,来自一个在英国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柳林风声》。作者给这个童话续写了一段故事,说有一天蛤蟆先生的朋友们去探望他,发现他状态萎靡不振。他们担心蛤蟆先生的状态,就给他介绍了一位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是通俗的叫法,严格来讲,叫做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整本书就是蛤蟆先生做心理治疗的过程实录。
蛤蟆先生的治疗师用的工具叫做沟通分析,也叫交互分析。有点精神分析的味道,但是比精神分析更简化。它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在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之间切换,包括父母自我、成年自我和儿童自我。处于父母自我时,有可能在照顾别人,也可能是控制别人;处于成人自我时,是在以独立的方式处理现实问题;处于儿童自我时,有可能在顺应别人的要求,也有可能是自由玩耍的状态。
我们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问题,往往就是我们在不同的自我状态之间切换时,重复出现的模式。
这些模式,我们自己往往觉察不到,比如,蛤蟆先生意识不到,他总是在扮演一个弱小可怜的儿童自我,看似顺从,其实在用自己的无助来挫败对方。这些模式可以追溯到他的成长经历、原生家庭。如果你觉得这套理论听起来很复杂,没关系,去看这本书。
但这本书更大的贡献不只是介绍了沟通分析,而是让很多非专业读者第一次看到,心理治疗是怎么回事:它跟通常的“讲道理”“做思想工作”不一样,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改变过程。这本书也获得了超出想象的共鸣,很多人在蛤蟆先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问题。他们在读了这本书之后,理解了自己的状态,也知道心理学可以带来怎样的帮助。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再推荐一本跟心理咨询有关的故事,叫《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作者叫洛莉·戈特利布,是一位在美国加州执业的心理咨询师。《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记录了她的工作和生活。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是双重视角的:既有洛莉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视角,也有她本人作为来访者的视角。
书中记录了她给几个不同的来访者提供咨询的案例,都非常有意思,而心理咨询师本人也有自己的困难:她在职场中遭遇了各种困境,生活中也是一地鸡毛,是一位单身母亲,也就是说,她也是另一位咨询师的来访者。
这样双重视角的切换带来了非常迷人的效果。同一个人,既可以是一位睿智而洞察一切的专业工作者,也可以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伤心之人。做咨询师的时候,她会想到自己身为来访者的脆弱;作为来访者,她也忍不住会想“咨询师会怎么分析我”,有时还会觉得“哈,他的套路我都知道”。
顺便说一句,洛莉转行做心理咨询师之前,曾经就是一位美剧编剧。她在这本书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哪怕是一段平淡的咨询对话,都可以写得跌宕起伏。
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不一样,在这个故事里,咨询师的内心是透明的。洛莉会告诉你她在每一个案例中是怎样思考、怎样感受的。如果你对咨询师这个职业的思维方式感兴趣,一定不能错过。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讲了几本心理治疗的书,接下来讲一本跟心理治疗没什么关系的,叫做《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是一个获得了雨果奖的科幻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有智力发育障碍的青年查理·高登,他参与了一项研究,通过手术提升了智力,然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故事。虽然不能剧透,但我要提醒一下,这个故事的情感冲击力非常强,第一次读,最好准备纸巾。
这个故事跟学习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它是由查理·高登作为第一人称,写作的若干篇《进步报告》构成的。通过他的进步,正好可以帮你复习前面学过的有意识的思维。这些报告涵盖了查理从智力有缺陷的状态,逐步成长为一个超级天才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作者丹尼尔·凯斯的描写都相当准确。他本人是心理学科班出身,所以,他用查理·高登的视角,生动呈现出一个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受损时,会看到怎样的世界。比如,他不能理解其他人的反应,对身上发生的事无法归因,没有联想能力,当研究者对他进行罗夏墨迹测验,问他在墨水图上看到了什么时,他只能说:我看到了一些墨水点。他的情绪能力也有问题,被别人欺负时,他既不知道那是欺负,也完全不会生气。但随着时间推移,智力逐步提升,你就会看到这些能力一点一点从报告中体现出来。
这些只是细节,完全不能够呈现出这个故事的真实魅力。我只能说,这是一个让人动容的好故事,即使没有心理学的知识加成,这个故事也绝对值得一读。
《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
前面几个故事都是长篇。最后再给你推荐一本短小轻松的、我很喜欢的寓言故事集,叫《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作者是一位阿根廷的心理治疗师,叫豪尔赫·布卡伊。
我不知道南美人是不是有讲故事的种族天赋。这位豪尔赫既爱讲故事,也擅长写故事,他的心理治疗流派叫做完形治疗,或许你更熟悉的说法是格式塔,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做治疗。这本书就是他用来跟来访者工作的故事,一共 50 个小寓言,每个寓言都在回应来访者的一个困惑。
这些寓言短小又有滋味,跟直接讲道理不一样,它不负责给来访者提供答案,只是引导思考。如果我们太依赖自己的理性,看到这些故事的时候会觉得:“你绕来绕去,到底想说什么呢?”我们更喜欢获得一个确定的中心思想。不过,故事的魅力往往在于不确定。
道理讲完了,很容易被我们遗忘,而一个故事只要戳中了我们内心,就会余音绕梁,会以无意识的方式被我们吸收,并带来改变。我觉得好的故事,比好的道理更珍贵。
希望你喜欢我推荐的这些故事!下节课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新的模块了,讨论社会对我们心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