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读到林语堂先生《读书的艺术》一文,对读书一事增添了不少感悟,在此与大家作一分享。
关于读书的好处。林语堂先生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来说,是和旅行一样的。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
我相信,很多读书的人都有类似体验。比如读一本好的小说时,我们可能会跟随书中的角色一同感受人生的爱恨情仇,随之产生喜怒哀乐,仿佛身临其境,不可自拔,这种感觉就相当于多出了一份人生的体验,非常的宝贵。而且,我认为,因读书发掘的这类人生体验,比观赏戏剧、电影等方式,更多了一份自由的想象空间。
关于读书的目的和方法。林语堂先生认为,宋代的诗人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看到此处,我对自己的读书目的和方法感到汗颜,好多书都是抱着功利或者义务的目的去读的,比如有些中外名家名著,只是因为大家都说好,自己不读一读会显得比较肤浅或者不合时宜,但实际读起来真的感到淡而无味且读着很累,一定时期内也不能得到什么益处。所以,林语堂先生认为,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另外,林语堂先生关于阅读的一些观点也非常精彩。比如,找到一个风格、趣味、观念、思想方法等都是恰合自己心意的作家,把他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吸收了、消化了。这么一来,犹如浸润在自己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了灵魂的食粮。过了几年之后,这种魔力消失了,对这个情人有点感到厌倦了,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文学情人,到有过三四个情人,并把他们都吃掉之后,自己也就成为一个作家了。
获此读书秘籍,真当浮一大白!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阅读方法吗?多找几个文学情人,浸润在她们的怀抱中,不久后自己也就成为一个作家了。没有比这更舒适、更自然的读书方式了,因为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
最后,分享林语堂先生在中国最伟大的女诗人李清照(易安,1081—1141年)的自传里,找到一段关于读书的乐趣的最佳描写。
李清照的丈夫在太学作学生,每月领到生活费的时候,他们夫妻总立刻跑到相国寺去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勘各种不同的板本。她在《金石录后序》这篇自传小记里写道: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外忧患困穷而志不屈。……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这篇小记是她晚年丈夫已死的时候写的。当时她是个孤独的女人,因金兵侵入华北,只好避乱南方,到处漂泊。
你好,我是一名知识搬运工—爱知求真。以上分享,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如喜欢,请动手点个喜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