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下决心要把今年100本读书目标完成开始,我尝试了非常多种方法,终于把阅读养成了习惯,随时就可以开始读,也破除了之前一定要翻出本子拿上笔才能读的魔咒,同时开多本书已经是惬意的存在。
1-9月读了34本书,印象深刻的有2本。
10月读了10本书,印象深刻的有5本,书籍构架取胜的《轻断食》,宏大传奇的《三体》,酣畅淋漓的《我做散户这十年》,插画创意十足的《你是最好的自己》(这本讲故事的能力也清新非凡)。
11月到现在读了16本。
回头看看这1个半月的习惯养成,我也有点惊讶这个结果,远远超出了预期。本来想着年底能完成一半目标50本就不错了。
前几天有人追问我怎么有时间读书,又要打理公司又要带孩子还要管自己。
阅读的时间怎么来?如何养成这个习惯呢?
一,心态的认可:不要问为何做不到,要做想尽办法去达成。
以往我是内心非常喜欢自责的人,如果办不到一件事,我会反复责问自己为什么办不到?为什么不努力去做?现在慢慢转换到另外一个状态,当一件事做不到时,我会问自己还欠缺什么?应该如何去达成?不断的尝试,再反问自己。
对于阅读也是一样,不要看别人看了好多书,自己一点也推不动。不要苛责自己,才可以进行下去。把阅读当做看电视剧一样的休闲娱乐,慢慢就会有办法去做的。
二,形式的更迭:工具要齐全,不要怕尝试
为了养成阅读习惯,我尝试了随身带本书,也入手了Kindle,还下了一堆各种读书APP。
随身带书受内容约束较大,阅读内容需要配合当下的心境,作罢;入手Kindle,本身不是电子设备爱好者,有时候还要找,再加上操作界面稍微萌蠢,大概2周就闲置了;阅读APP尝试了10多个,最后留下了爱读掌阅、微信读书、京东阅读这3个。
爱读掌阅是用的最多的,充值300元,给了几万个币,想囤书看书都很畅快,有有声阅读功能可以在做家务时也听着当前看的书,还有笔记可以导出到云笔记,做读书笔记更畅快。
微信读书用了2次,书源少了点,花里胡哨的各种功能不够贴合阅读习惯,充值不太好用。
京东阅读可以买卡,每天都有倒计时,有时间线可以产生一点点压力感。双11时半年卡5元,笔记不能导出但可以跟书友共享,这点很喜欢。
不断尝试喜欢的方式,用最爱的方式去阅读,一定会让阅读习惯养成。
三,时间看的到:用番茄计量阅读时间,阅读量自然就会达成。
之前,我自己一直纠结在读多少本的目标问题上。后来经过@白白Catherine 点拨开解,把注意力放在读多少时间上,并给自己安排了每天阅读2番茄的习惯养成量。
自从放下了要读多少本书的念头后,阅读的畅快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时间的累积带了阅读量的累积,书的本数已经不是问题了。
不要觉得2番茄很多时间,其实就是早餐前,中餐后,晚餐后的一点点时间而已。早餐前热牛奶烧开水时,中餐后不能立刻躺床上时,晚餐后不能马上去运动时,都可以拿起手机点开APP读上一番茄。
四,量的误区:读的多和读的少
常有人问我,读这么多书是不是没读透?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
我答曰,没读透可以再读,读书没什么用就是想探索下世界里我的未知而已。
阅读其实是很私人的事,推荐的书未必合你口味,你爱的书未必被大众推崇,读的多就能清楚认知自己喜欢什么书。当然,也有坏处,快速认知一般都是很浅显的,如果LIST写的很长的话,很难静下来读那些长篇大论。我一般是罗列深刻书单,会集中时间再读一遍。
读的少,本来想说优点是可以读的深,猛的一怔,根本没这回事,读量的多少和认知的深浅没有必然关系。读的少优点大概就是不会用太多时间去阅读吧。
五,明确方向:对书的主题形式分类,自我平衡,避免阅读疲惫感。
对书的主题分类,就可以更好的选择书,确定读书的目的。
我根据2016年的3个愿景目标确定读书主题。理财投资类,健与美类,(暂缺类)。
平时会穿插这2个已经确定的方向来阅读,同时会加进去一些传记,小清新散文,言情小说等等的书来调节,这些调节类书定为休闲娱乐类。
如果一周里我读的都是理财投资类的书,或者是管理类的书,我会在周末的早上读本休闲娱乐的书来调节一下。如果在一周里都是读健与美类的书,周末则会选本理财投资书。
这样明确读书的方向不仅可以使有的放矢,还可以自我平衡阅读内容,避免产生的阅读疲惫感中断习惯。
六,习惯的养成:不断强化行为,分享带来正反馈
把读书的本数、感想和笔记分享到朋友圈和微博,通过分享来强化自己的习惯行为。
为了那些年初吹出去的牛,不努力拼一下恐怕年底不好意思去见面吧!
对,揍是这样的心情了。
阅读习惯相对其他习惯来说养成更容易些,基本坚持一个月绝对是可以养成的,关键是动手去做,立刻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