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家里宴请朋友,四个二胎家庭聚在饭桌上,话题始终围绕在孩子身上。吐槽熊孩子成绩的,抨击学校教育诟病的,担心孩子生长发育的,直面小升初问题的……
问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控制的焦虑,这种焦虑使我们总想时刻把控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却常常又显得力不从心。
成为两个孩子的妈以后,越来越认识到,家长一词被赋予的责任有多大。对于如何当家长这门功课,相信很多人都没有认真学深学透,有些人甚至连最起码的熟悉了解一下也懒得去做,便理所当然地接过家长这本聘任书,开始了自以为是的大展身手。
我也并不例外。生孩子之前并没有过多的深思熟虑,以为这仅是一个家庭水到渠成的自然模式。可是在养育的过程中,问题却开始显山露水,层出不穷。
近来,在孩子身上,我更是遇见了自己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无力感常使自己变得焦躁不安。
这种无力感来自于哪里?
就拿大娃来说吧。儿子今年读二年级,还算活泼开朗,阳光大方,学习成绩也过得去,是个挺让人放心的孩子。可即使这样,我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焦虑。
比如,为了保证他充足的睡眠,每天晚上我尽可能事前给孩子规划好时间。可他总是习惯性地打破计划,将事先预估的作业时间延长,使我在保证睡眠还是保证全部完成作业之间举棋不定,最终不得不妥协将事先订好的睡觉时间一再挪后。
再比如,开学不到一个月,忘记将作业带回的现象已经累计更新到第五次。还有作业时专注力不够,稍有动静便能吸引他的目光……
凡此种种,都会令我狂躁不已,并持续将这种狂躁坚定很长时间。当然,这只是浅层次的视觉范围内的焦虑。更深一层的焦虑则是来自对孩子未来不确定性的隐藏内心深处的不安。这种被专家命名为存在性不安的东西,会让人想尽办法,去抓住一些让自己感觉安全的东西,而让内心获得依靠。
因此让我似乎忘记了,这个小男孩只是一个七岁半的孩子,好动贪玩本就是他的天性,他的世界里应该装满孩童般的天真。他应该是大地的小精灵,他需要腾出更多时间去触摸大自然,去吸取天地之精华,让自己顺着该有的成长节奏慢慢长,长成他本来的样子,而无需我干预太多。
今早送孩子上学,望着他小小的身影背着书包跑进学校,内心突然被触动得泛起酸楚。他还那么小,就因为昨天又一次忘记带回家作,被我狠心地勒令自己一个人滴滴打车回校拿作业,来回的那趟二十分钟的路途中,不知这个小人儿的内心如何煎熬,但愿如他的笑容告诉我的那样:‘‘不会啊,不会害怕啊!’’
突然眼前又浮现出早上坐在阳台上,奶声奶气地读着‘‘我怀念的人儿啊!她正在山上采着葛藤,一天不看见她,就好像分离了三个月似的。我怀念的人儿啊!她正在山上采萧草,一天不看见她,就如三个季节那么长啊!……’’的那个小男孩,真的是稚嫩啊,指着书上的插图,神神气气地对我说:‘‘妈妈,这段话就是说他很喜欢她呢!’’
喜欢,多么纯粹而美好。它让我想到,如果我能怀着少女般的心情,像喜欢一个人那样去对待他,柔声细语地对他说话,看着他的每个眼神都充满赞赏,并且对他付出足够的耐心,那么他会不会如图中的少年一般,眼神坚定而清澈,透着闪烁的光呢?
我不清楚答案,可是我迫切地想去试一试,那么,孩子,就让我从现在开始,努力地去做一些喜欢你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