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的思想和性格和慈禧完全不同。慈安喜静,符合一般女子的温柔娴静,而慈禧则是活泼的,不拘泥于世俗,类似于芈月那种的女人。慈安经常说她:“那是男人们的事,国家是兴是衰我们都只有接受,你何必去抛头露面。”“国家完了,我们就全都完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你读书太多了,这会害了你。”“姐姐读书也很多,只不过您读的是黄老哲学,我喜欢读的是儒家罢了。”“我不曾读过什么黄老哲学”。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慈禧之所以被人这样的谩骂,是因为她没听慈安的话。可是听了老人言,吃亏在将来:如果她不读书,不去治理国家,放弃台前,走到帘后,那么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交给谁来处理?六岁的小皇帝吗?如果那样,很快大臣们就会有了各种心思。那时候国家要遭殃,爱新觉罗氏要遭殃,她们姐妹俩也会遭殃。所以,无论于公于私,还是出于自己的性格,她都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她还得顶着大不是,以一个女人的身份,走到台前,去处理政务。不管别人说什么。所以,无论听与不听,她的命运注定是个悲剧。这个悲剧与清朝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不是鸦片战争,中国还是那个天朝上国。现在却被狠狠地挫了锐气。道光咸丰一个比一个没办法。咸丰帝之所以整日沉迷酒色,弄垮了身体而英年早逝,主要还是因为国家成了这样的烂摊子,他太郁闷了。如果咸丰没有英年早逝,慈禧就不会只剩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当皇帝,她也不需要抛头露面地去处理朝政。她可以自己在后宫没事看看闲书,没准还会把自己读过的书编成《女则》之类的,像唐太宗长孙皇后那样, 受万世景仰。
等到同治皇帝成年,慈禧毫不犹豫地把权交出去。有人可能会说,慈禧不愿意把权力交还给皇帝,而且还会摆出证据:因为同治帝想娶阿鲁特氏做皇后,慈禧不让娶。皇帝大婚就代表已经成年,可以亲政了,而慈禧不愿意让皇帝娶妻,就是不想把权力还给同治。这种想法也迎合了一些爱情至上的年轻人,让人更加觉得慈禧可恶。不愿意皇帝亲政,不愿意皇帝娶妻,就是因为慈禧想再多把持一阵权力。这种想法是主观臆断。它本身就是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把“慈禧贪恋权力”这个假设当作一个事实,就认为她不让皇帝娶阿鲁特就是因为不愿意放弃权力。这种想法恰恰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扭曲思想:一个人一旦被认定是坏人,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坏的,都是别有用心。其实,慈禧没有贪恋权力。或者说,她贪恋权力与否,我们是没有办法知道的。就此把她阻止皇帝娶阿鲁特氏当成贪恋权力、别有用心,这种想法是毫无根据的,也是不应该的。
关于同治大婚,我的猜测是这样的:慈禧让同治帝选皇后,但同治自己看中的阿鲁特氏慈禧不同意(后来慈安也发觉她不对了,虽然是自己的亲侄女)。这仅仅是一个家庭中的矛盾,任何一个母亲都会为儿子着想,她对于儿子娶什么样的女人应该是可以发表意见的。这和愿不愿意同治大婚,愿不愿意交出权力让同治亲政是没有关系的,仅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矛盾,每个家都会有。如果同治想娶的是别人,那么我想慈禧她们是不会反对的。可偏偏老天爷作怪,同治就是非阿鲁特不娶。关于阿鲁特,我想她可能是一个才华出众、野心勃勃,又善于伪装的人。只是被慈禧和慈安发现了,坚决不让她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