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也许是最具争议的一段历史,等级森严的后宫,更是漩涡的焦点。在满清史上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女强人,像孝庄、慈禧等,但是,也有无数极具悲剧色彩的女人成为封建制度下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无疑是满清史上最悲催的女人,没有之一
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比同治帝大2岁。她的父亲崇琦在当时颇有名望,能诗善画、多才多艺,更是有大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状元的桂冠加持,所以阿鲁特氏和同治的婚礼也相当隆重,阿鲁特氏也成为从从顺治三年(1646)到光绪三十年(1904)的258年中唯一一个有幸坐着凤舆、堂堂正正地进入大清门,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抬进了坤宁宫,与大清入关后第八位皇帝同治帝喜结良缘,成为中宫皇后的女人。
阿鲁特氏自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知书达理,秀外惠中,左手书法更是成为当时街头巷尾、文人雅士的美谈,《清宫词》中就有一首专门赞扬其左手书法的词: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
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阿鲁特氏于才、于貌、于家境都有着“无出其右”的优势,所以,当时满洲各族、乃至王公大臣都认为她是中宫皇后的不二人选,果不其然,她最终以“皇后”身份和同治皇帝喜结连理
同治听政
同治十一年(1872年),垂帘听政多年的慈禧和慈安宣布撤销“垂帘听政”、还政于同治!这让同治和阿鲁特氏兴奋不已,因为自从同治迎娶阿鲁特氏之后,慈禧就没少给这个“儿媳”好脸色,而阿鲁特氏乖张的性格和从小受到的礼仪教育也让她对这些指责逆来顺受。也有不少史学专家认为,慈禧当时之所以同意阿鲁特氏成为同治皇后,也正是因为阿鲁特氏的“懦弱”,这样的人根本不会对慈禧构成威胁
有名无实
同治听政之后,也确实想有一番作为,但是,很快,他意识到那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因为慈禧虽然退出朝堂,但是依然要求同治将奏折呈上去让她批阅。同治从小在慈禧的威严下长大,习惯了慈禧的独断专行,但是,作为皇帝,他也同样希望夺回皇帝的权威,于是,双方无可避免的出现不少小摩擦,最后都是以同治的妥协而告终,而一些权臣们更是时不时进宫向慈禧汇报朝堂上发生的一切,所有迹象都表明,慈禧还是那个“说一不二”的当家人
放任
由于看清了自己的处境,无奈的同治皇帝索性随波逐流,放荡的性格就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风月场所的一位常客,身子一日不如一日,而且经常因为醉酒耽误了早朝,甚至还多次卷入京城浪荡公子哥们的斗殴事件
这么大的动静想瞒过慈禧是不可能的,但是慈禧对此却是不闻不问,这也引起了不少大臣的焦虑,内务府大臣桂清向慈禧进谏:由小人、太监给皇上带来的不良影响应该消除,请皇太后对皇上的举止、德行和健康给予更多关心!可是他的进谏却受到慈禧和同治的“双重反感”,此时的同治皇帝不愿听到批评声,也已经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桂清被迫辞职
驾崩
由于同治皇帝整日沉迷于酒色,1874年12月,不幸染上了天花,而慈禧以“两宫皇太后”的名义发诏:重掌国政!
1875年1月13日,同治皇帝驾崩,慈禧对于权力的掌控更显得名正言顺了,可是这个时候,太医们却发现阿鲁特氏已经怀有身孕,这让慈禧寝食难安
虽然当时慈禧已经是最有身份和威严的人,但是,她这一切都来源于同治,因为她是同治的母亲,才得以和公认的慈安皇太后平起平坐,而如今,同治皇帝病逝,从律法上讲,她的身份自然要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如果阿鲁特氏产下皇子,那阿鲁特氏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后,这么一来慈禧的地位就更尴尬。这些年慈禧的嚣张跋扈已经让不少其他族人感到不满,一旦皇子降生,势必会有一些人闻风而动,这对慈禧极为不利,慈禧绝对不会放任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一个孤注一掷的阴谋就此诞生
实施
为了阻止阿鲁特氏腹中孩子诞生之后继承大统,慈禧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召开了由亲王和权臣组成的“立君大会”。当时慈禧和恭亲王奕䜣的关系由于恭亲王处斩了太监安德海而完全破裂,但是恭亲王的人脉和影响依然不可小觑,于是,慈禧暗命荣禄将一支淮军调入京师,以防万一,另外明确指出不准阿鲁特氏参与此次会议,让其为先帝哭丧
慈安皇太后提出立恭亲王奕䜣的儿子为王,恭亲王请辞,提议立载治之子溥伦,在众人谦让时,慈禧提议立醇亲王之子,由于事先都已经知会了那些亲臣,所以慈禧的提议得到很多人的声援,但是也遭到恭亲王等少数人的反对,最终投票决定,7比3,醇亲王的儿子被立为王,他也就是后来的光绪
以死抗议
虽然有违祖训,虽然让满朝震惊,但是,慈禧通过一系列强硬手段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随后为了安抚人心虽然也给阿鲁特氏赐封了尊号,但是,阿鲁特氏依然在3月27日带着腹中孩子自尽身亡,以此抗议对她的种种不敬和屈辱,更是抗议对她孩子权利的剥夺。
对于阿鲁特氏的死,史学上一直难以统一,不少人认为是慈禧指派李莲英逼死了阿鲁特氏,但这一说法也遭到专家的质疑,因为当时立光绪为帝已经是板上钉钉,慈禧没必要再为此大动干戈、引发民怨
阿鲁特氏的死对慈禧的声望造成很大的影响,成千上万的奏折从都察院和各省如雪花般飞来,强烈抗议醇亲王之子被立一事,矛头都指向慈禧,但是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不了了之。直到4年之后,御史吴可读在同治陵墓旁自尽,在留书之中专门强调此事有违继承传统,对先帝、祖训、阿鲁特氏、乃至阿鲁特氏腹中皇子都显然不公,于是,又掀起了一阵更大的舆论狂潮,而慈禧也不得不低头承认自己确实有所疏漏
尾声
一入宫廷深似海!提到皇帝的后宫,大家总是想到“佳丽三千”,可是在封建时期,后宫也是一个权利交错的地方,一不小心,甚至会有性命之忧。然而纵观整个清廷历史,像阿鲁特氏这么一位众望所归、名正言顺、又怀有龙子的正宫皇后,最终竟然得到这样一个结局,着实让人唏嘘不已,真所谓:深宫幽怨无倾诉 女儿凄苦谁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