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姓刘,当年五十多岁,人很胖,总是笑眯眯的。他不是我的班主任,只是教我们班语文。他是学校里的特级语文教师。刘老师刚刚送走了一个高中毕业班,接了我们班。在他教的那个刚送走的班里,有我们院里的三位姐姐。
刘老师眼睛不大,经常是两只眼睛弯成了一条线,笑眯眯的,一幅和蔼可亲的样子。刘老师喜欢抽烟,有时上课时,手上还夹着烟。那个时候对吸烟没有限制,大家都习以为常。
刘老师讲古文最好,象讲故事一样。就是班里最不爱学习的男生,上刘老师的课,也被刘老师生动风趣的讲述吸引住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听刘老师讲鲁迅的作品《祝福》。
刘老师先分析了鲁迅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文章的中心大意,语言、结构,重点进行了作品中的人物分析。
在刘老师看来,鲁迅的这篇《祝福》,通过对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不仅是揭露了封建社会“四权”,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性中人对于倾诉的渴望,以及要求别人接受倾诉的渴望。这一点在作品的语言风格上得到了体现。
刘老师以《祝福》为例,讲解了有关小说中的人物肖像描写。
刘老师说,人物肖像描写是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的一把金钥匙。鲁迅先生正是用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悲惨的祥林嫂形象,这是生动的、可见的,通过文字让这个人物活了起来,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
我听了刘老师的语文课,回家和我父亲聊起我们的语文老师。父亲说:“你们语文老师很有水平,你好好和你们老师学吧!”。我自豪地说:“那是,我们刘老师是特级教师,当然有水平了。”
语文课后,我根据刘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自己整理创作了《浅析〈祝福〉中人物的肖像描写》,我在文章中重点分析了鲁迅先生对于祥林嫂的描写,特别是作品中几次提到祥林嫂的外貌,以及由外貌折射出的心理变化。
第一次,祥林嫂死了丈夫后,初到鲁家。那时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此时年仅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虽然丈夫死了,但对生活尚存一线希望。她到鲁镇做佣人,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她的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二次,祥林嫂被婆婆家抢去卖给了山里的贺老六,没多久贺老六病死,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祥林嫂只得二进鲁家当佣人。“她仍然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段描写很细腻,“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与第一次出场相似,但与第一次的“两颊却还是红的”,这一次,“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再看眼睛,“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段不仅描写了祥林嫂的外貌,也反映出她内心的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对眼睛的描写,折射出祥林嫂苦难悲惨的生活经历。
第三次,柳妈和祥林嫂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分给他们。”听了这话:祥林嫂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便围着大黑圈。
这一段,眼睛的变化更加突出,“两眼便围着大黑圈”。
第四次,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为了赎罪,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在冬至的祭祖时,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因为祭祖时,祥林嫂被人嫌弃,她变得缩手缩脚的,不像以前那样利落,一个人可以顶几个人了。她“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头发也花白了。”“死尸式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影”。
第五次,祥林嫂被鲁四老爷家赶出门后,沦为乞丐:“她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一段实际上是在文章开头的部分,作者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让我们首先看到了一个孤苦伶仃、骨瘦如柴、目光呆滞的祥林嫂。
还原时间顺序,在这五次对祥林嫂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层层递进式,一层一层,不断加重。到最后,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前后五年的时间,头发已经全白了,“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这个形象是令人心酸的,也是震撼的。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年轻女性,在封建社会的压榨下,变成了“木刻似的”的活死人。
在对祥林嫂的描写中,几次用了重复性的语言,对读者起到了提示作用。在文字的背后,也透露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通过刘老师的讲解和我的消化吸收,我把我写的《浅析〈祝福〉中人物的肖像描写》这篇小文拿给刘老师看,刘老师很高兴,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并帮我发表在区里的小报上。刘老师还鼓励我参加学校里的作文比赛。
和刘老师的一次长谈,是关于写作的事情。刘老师鼓励我坚持写作,鼓励我多读书,勤思考,不断地磨炼自己。
刘老师告诉我:要想写好文章,一定要多读好书,向大师学习,从大师那里汲取营养。读书时往往会产生灵感,抓住灵感,或许就是一篇好文章。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一世只有一种活法,但是在书中,你可以领略多种人生。
工作后,和刘老师的联系并不多,我只是在工作中有了大的成绩时,会向刘老师做个汇报。
刘老师年岁已大,腰也有些直不起来,一幅老态龙钟的样子,但每次见到我,都很高兴。但说不了几句话,就显得精神不济了。
后来,我去看刘老师的次数少了,怕影响老爷子休息。偶尔会托我的邻居玲姐带我问候。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刘老师的学生,我的邻居玲姐,有一天告诉我刘老师去世的消息,悲从心中来。我在写作上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恩师刘老师。
今天是教师节,谨在教师节来临之时,献上我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