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前言
一、体验的非言语层面至关重要。
1、P无法告诉我们但会表现出来的部分。
2、治疗师要触及到P情绪的核心部分,必须要面对言语之外暗中涌动的那些体验
3、P不能用言语讲出来的内容,他们会从我们身上唤起,跟我们一起活现以及使之具身
二、改变对于体验的姿态,实际上可以使体验得到转化
心智化的姿态———觉察的姿态——此时此地——不加评判的注意——可以使体验转化
第一章 依恋和变化
依恋关系——前语言期体验——自我体验的姿态
安全依恋关系产生的潜能:可以自由的去爱、去感受、去反思。
心理治疗就是提供这样一种治愈的关系。
对心理治疗最有影响、最有启发意义的三个结论:
依恋关系—前语言期的体验—反思功能
1共同创造的依恋关系是发展的关键情境。
2前语言期体验:构成发展中自我的核心部分。
3自我对于体验的态度比其个人历史的事件更能预测依恋安全。(反思功能)
心理治疗的模型:发展出自我在关系中的转化
依恋需求—婴儿必须适应照看者—任何威胁依恋纽带的行为—会防御性的排除出去
非语言沟通的品质——决定婴儿是否感觉安全——也决定婴儿如何感知他自己的感觉
由生物因素控制的非言语互动,在婴幼期可以保存为用来处理信息的心理表怔和规则,它会影响较大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思考、感受、记忆和行动的自由。
与体验相关的自我的姿态的重要性
治疗模式——提供安全基地
安全基地——能调谐的T帮助P对困难感受进行忍受、调节与沟通的有效性。
让P去触及那些未曾言表——无法言表——被否认与解离的体验
营造出容纳这些体验的空间、去了解它们,并去表达、反思这些感受、想法和冲动
叙事能力,往反思的方向挪动。
以关系的、情绪的、反思的进程为核心的依恋治疗
促使P整合各种被否认的体验
从而培养出更一致、更安全的自我感
转化作用的关系
安全基地——带P去感受他认为不应该去感受的——去知道他认为不应该去知道的
早期依恋:不仅影响与他人的关系
也影响感受和思考的习惯
未经思考的已知
双目视角:T与P的双方的主体性
潜在假设是:P不能(不愿)讲述自己解离和否认体验,会在其他人身上唤起这些体验,活现出来,或使之具身
要求T必须特别关注自己的主观体验,关注移情-反移情活现
关注情绪和身体的非言语语言
对于体验的姿态:表怔、反思和觉察
反思性姿态—依赖于元认知对我们的信念和感受的纯粹表怔性质的认知能力。
心智化的自由度越大,在最初建立关系中形成的情绪本能反应,对我们的控制就越小
冷漠型:否认体验的个体
迷恋型:完全被体验掌控的个体
越能够采取反思性姿态,就越具有复原力,越能够抚养出安全型儿童
觉察的姿态——以有意而不评判的方式去注意体验
最外层的圆:代表外部现实(不仅是发生的事,还包括卷入的各色人等)
第二层的圆:代表表征的世界——即对过往体验的心理模型。
塑造对过去和当下的理解,也打造对未来的期待。
第三层圆环:反思性自我——
我们不将所表怔的主观世界等同于外部现实;
也不否认外部现实对主观体验的影响;
——而是去反思自己体验的意义,并不是简单接受体验的表面意义
——从而获得内部自由
第四层圆环:觉察性自我——即可以是安全自我,也可以是彻底的无我
是谁在思考关于思考的想法?——没有谁 既是安全自我
又是彻底的无我
元觉知:对觉知的觉知
反思:体验的内容
觉察:体验的过程
觉察性的注意力:说明了体验被建构的过程
对自我的体验在深度与广度上的觉知
也包括对自我“本是虚构”这一事实的觉知
——即我们只能感受到感受到的,还有无法感受到的部分
元认知:反思性姿态----体验的内容
元觉知:觉察性姿态——自我去觉察体验时,
注意的是:体验的过程——这样的觉察注意力说明了体验被建构的过程
童年期的被承认\被理解\被关心的体验——被内化:安全依恋——发展安全的内心存在
作为T:
1觉察性自我—帮助我们稳定的临在当下的体验—使T更开放、更有能力回应需求
2觉察和关注当下姿态—促进留在身体内在和觉察身体的体验——与P的非言语表达相协调――增加对P的共情——提高与P连接能力
3觉察――有助于接纳态度的形成——对体验原本的样子——保持非防御的开放及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