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一簇竹子已随我多年.当年逛花市,从一位满口无牙,笑容可掬的奶奶手里接过她时,就决定要心怀善念,小心翼翼的呵护她.每每望去一眼,仿佛便能探寻出她“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的美好品质.今夏,她已经长得绿叶盈盈,郁郁葱葱.那一丛翠绿仿佛能褪去酷热,留下清爽, 送来清凉。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中的两句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当然,后面几句几句更精彩:“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东坡文纵横恣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并称“唐宋八大家”。《於潜僧绿筠轩》是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春,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时,进入於潜县境内视政时而作。苏东坡与当时的县令刁铸是同榜进士,交情甚笃。刁铸热情接待了这位上司,并安排苏东坡下榻于金鹅山巅的“绿筠轩”。一天,在寂照寺出家的於潜僧人慧觉禅师拜见苏东坡,与他一起谈佛论经。苏东坡博学多才,谙熟佛学,使慧觉十分钦佩。两人在“绿筠轩”临窗远眺,只见满目皆是茂林修竹,苍翠欲滴,景色宜人。苏东坡情不自禁,连连叫绝。慧觉禅师见此,知苏东坡已被眼前的绿竹景色所倾倒,就故意逗道:“苏学士,房前屋后栽几株竹子,我们於潜自古以来如此,不过点缀一下而已~”苏东坡摆摆手道:“此言差矣,门前种竹,决非点缀而已,此乃高雅心神至所寄。我这儿有一首好诗赠你!”于是,苏东坡即兴挥墨,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诗中“於潜”为县名,在今浙江省境内,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僧”指的就是苏东坡为其献诗的慧觉禅师。“此君”指的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立即命人来种竹子。人问其故,徽之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此君”即指竹子。“扬州鹤”的来历很有意思。据传说,有四人谈论平生最快意之事:一人希望多财,一人说宁愿骑鹤作神仙,另一人希望作扬州太守,最后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三者兼得。苏东坡在诗中的意思也是说:“若对着竹子还大嚼猪肉,岂不是太狂妄?世间哪有既作扬州太守又骑鹤化仙两者兼得之美事?”同样,赏竹雅士岂能对竹大嚼?后入就以“扬州鹤”来代表十全十美,完全合乎理想的事情,也等于是奢望的代名词。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警示。接着诗人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更加申明此意,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雅,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与得失;听不进奉劝及进言。所以诗人说这种人“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我国古代文人以其为“四君子”。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从而使花草石木成为人格的象征与隐喻,抒怀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周围的同事及亲友家中,四季皆可观赏雅致的美景:春季的小院儿中,纤细优美的竹子蓬勃向上,随着晚风的吹拂“飒飒”作响.三五好友围坐小木桌前听风品茗,恰似一副竹影婆娑的优美画作;夏季院中的池塘盛开出水芙蓉,含苞欲放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正有蜻蜓立上头;秋季院儿里鱼戏荷塘,各色兰花菊花摆满塘边, 五彩缤纷,平分秋色;冬季的院子白雪压竹林,颗颗腊梅点缀绿竹中探出点点黄花.一阵北风过,雪片飞舞,梅香扑鼻……更有一爱阅读的才女妹妹, 家中书房藏书过千册,进入其中如临书店,手捧一册,既感墨染书香,人已醉其中……
竹,秀逸神韵.爱竹之人必勤勉自律,方能配得上竹的高风亮节.以史为鉴,以书为伴.不耻下问,学无止境应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修身之良方. 古人把“梅兰竹菊”定义为“四君子”,想必也是借这四雅物的高洁品质来勉励人们借物抒怀,见贤思齐,厚德载物,志存高远.遂感做人愿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所言,即使居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也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