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打开朋友圈,满屏都是千篇一律的广告。想看条朋友们近况信息,犹如川菜馆里的“辣子鸡丁”一般:全是辣椒,鸡丁难觅。
朋友圈越来越没有了当初开发这个功能的初衷——打破地域局限,了解朋友近况的功能。而是渐渐演变成了发布各类广告、工作信息,各种打卡,以及了解客户工作的平台。千篇一律的模版中,少了那么一点点让人觉得温暖的东西。
所以,有一段时间曾想关闭掉朋友圈。无奈工作所需,不得不开着。于是,选择了三种方式去解决:一、尽量少点开朋友圈。二、广告大户,以及七七八八仅一面之缘,甚至不知道是在什么场合下加的微信,全部设置成“不看他(她)的朋友圈。三、超过六个月没有联系过的”僵尸粉“,都删除。
用了这三招之后好多了。之前,滑屏八次,十次,还看不到一块“鸡丁”,后来滑五、六次屏后,能欣喜地找到一块“鸡丁”了。
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看的。有利,必有弊。
如此这般后,虽然圈里相对清静了一些。但随之也慢慢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和微信通讯录上的粉感情上生疏。
人都是需要赞美和认同的。大家更倾向喜欢“喜欢自己的人”。线上社交工具是线下社交的延伸。所以一个小小的点赞,不仅仅只是点了个赞。而是代表着“我看到了这条圈“”我认同你的内容“”我喜欢你这个人“,与发的内容无关。
所以能积极给他人朋友圈点赞的人,也是比较让人喜欢的人。
反过来,长期不给别人点赞的人。其实在他人心目中,你也慢慢变得像个隐形人一样,失去了存在感。成为对方圈里的“僵尸粉“。
二,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设置“不看他(她)的朋友圈“后,虽然看不到对方的朋友圈。但是大家是看得到彼此共同朋友的朋友圈的。
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两个人基本上一前一后同时发出的朋友圈。被屏蔽的朋友看到,你跟前一条圈点赞,跟后一条圈点赞,唯独跳过自己的这一条圈……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三个女人一台戏,此处省略一千字,各位编剧自行脑补。
三、“你把我删了?!“
对,我把你删了。删除,不代表不愿意来往。而是这一段时间,甚至永远,我们可能都再没有什么交集。
最重要的,微信已经不知不觉中,蔓延、侵蚀我们太多的时间。简单生活,从简单圈子开始。
都是社交工具,怀念QQ的时代。大家既可以很方便地联系,又不至于成为社交的绑架。
那个时候,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好朋友的头像图标是亮着的,代表上线了。而微信时代,不管你是活着的,是病着的;是忙得“脚后跟打后脑勺”,还是在海边渡假;是睡着了,还是加班到凌晨刚睡下;是在和家人天伦之乐,还是陪老婆进产房等孩子出生。是在蹲坑儿,还是在洗澡……。你,都必须得是“在线”状态,得第一时间回复信息。否则就是“不够朋友”“不称职”“不爱我”“装高冷“”摆架子“等一系列标签贴脑门上。
更有甚者,这两天网上一个热贴,一位准妈妈因为晚上睡着了,没有在领导要求的10分钟内回复一条工作信息,而被公司辞退。
且不说这个事件让人觉得这家公司太不人道,有违劳动法。单单从这件事件的起因来说,就是因为10分钟之内没有回复领导微信而被炒。也太乌龙。
突然好怀念父母那个没有固话、手机和呼机(00后知道什么叫“呼机“么?)的年代。下了班,就是自己的时间。不像现在,除了睡觉是自己的时间,剩下都是属于微信的时间。
微信,让我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说了如上这些清静朋友圈后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不是说这三个方法一定就错。有些事情不存在一定对或一定错的。关键看你要的是什么,你的取舍标准是什么。
真正的朋友,无需靠点赞去维系彼此的友情。
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一条没有及时点赞的圈就误会彼此。
真正的朋友,就算你不在我的圈里,但你在我的心里。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凡是刻意的,必是不长久的。真正的感情,不是走脑,是走心的。
朋友圈就是一台戏。戏里各种人设都有。
既然是戏,看看就好。不必太走心。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生活轨迹不同。你过不了我的日子,我感受不到你的生活。
鲁迅曾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能相通”。所以晒秀炫也好,吐槽发泄也罢。都是每个人倾述的自由。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还是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珍惜身边人,比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