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是非暴力沟通的第四项要素,前三项是观察、感受和需要。作者在这一章中讨论了“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
首先要提出具体的请求,希望对方做什么,而不是请求对方不做什么,而且不要用抽象的语言,比如我希望你有责任感。在这一段中,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发现很多来求助的人“他们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第二是要明确谈话的目的。我们常常“只是说出我们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而“更为常见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三是请求反馈。我们所说的话,经过别人的耳朵和大脑,可能会理解得不一样,如果我们请求反馈,就有机会作适当的补充。当别人给予了反馈,哪怕与我们所表达的内容不一致,我们也应该表达感激,然后作出补充或给出更具体的解释而不是纠正。如果对方不愿给出反馈,我们可以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表达对他的尊重,以及我们的需要。
最后是了解他人的反应。我们需要关心三个方面:
- 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 对方正在想什么
-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集体讨论中,比如开会中,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就不至于漫无目的地继续下去,浪费时间。
在这一章中,作者还重点论述了请求与命令。作者强调“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看到这句话,抱着“驯服家里的小猴子”的目的来学习非暴力沟通的家长可能要失望了。但如果我们细细想一下,“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是否希望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习惯于服从或者习惯于反抗?我们是否可以在或服从或反抗之外找到第三条道路呢?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
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 ,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