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周第2次作业】@所有人 R·阅读原文片段
《提问的艺术》,184-185页
我们准备了一份很具前沿性的报告。这份长达172页的报告集最新的资本市场理论和分析建模于一体,涵盖了各种图表,绝对可以和诺曼底作战计划相媲美了。我们为这份报告的深度、全面性以及敏锐度感到自豪。但我们在第一次推荐演示会上就遇到了麻烦。当我们刚刚开始演讲时,对方负责零售业务的高管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攻击我们分析的每一个方面。他们早就预料到了我们的结论,甚至还请了自己的经济学家来驳斥我们分析模型中的假设。对此,我们毫无防备。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我们只能独自舔着自己的伤口。
此时,办公室里一片沉默,大家都很郁闷。20分钟后,我们都开始指责客户不该否定我们经过细致调查得出的结论。
詹姆斯(老板)一直没说什么,他抬起头看着我们问道:“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同事们面面相觑,都在回避詹姆斯的目光。
“好吧,”我自告奋勇地说道,“我们之前应该多花些时间与负责零售业务的高管沟通一下。”
“没错,”詹姆斯说道,“还有吗?在了解有影响力的任务方面你们学到了什么?“
“归根结底,这不仅仅与数字有关,“我回答道。”他们对自己的业务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这个方面很情绪化,我们必须从不同的层面去考虑——理性的、感性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信服。“
I·拆书家讲解引导
面对挫折和失败,我们常见的态度有:
1)自我贬抑——我真是没用,把事情又搞砸了;2)埋怨别人——要不是他,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呢?3)阿Q式的自我安慰——算了,砸了就砸了吧,就当它从来没发生过;4)自我总结:从中我学到了什么?或者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没做好?哪些忽略了?下一步该怎么做?(What’s working? What’s not working? What’s missing? What’s next?)
这也是《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说的“积极主动”,把事情从关注圈转移到影响圈,想想自己还能做什么。从错误、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会让我们过去的经验变得有价值。此外,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们遇到挫折时的焦虑感和无力感,让心情变得开阔起来。
举例来说,我自己是个老师。有一个班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不太活跃。给他们上课常有一种挫败感,哀叹,“他们这么这样啊?枉费了我花那么多心思去准备!“我该做的不是埋怨学生,而是自我总结:不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准备的东西很难收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以下是我需要加强或可以采取的行动: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对课堂的期待,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游戏等互动环节,甚至鼓励他们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回忆一下你自己最近一次有挫败感的经历,想想自己事后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从中学到了什么?
上个星期去练车,主要练习科目二的倒车入库。因为前一个星期教练已经交过,上课星期去练的时候教练就让之前的老学员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帮我看着,自己去教其他的学员了。
因为之前学倒车入库的时候很顺利,上班的这个星期就再没有想动作的要点,当我坐到车上开始完成倒车入库时,才突然意识到动作要点是什么!怀着侥幸心理开始练习,果不其然,倒不进库。一遍、两遍、三遍,我跟中了魔一样不断尝试却越倒越烂。
“算了,不倒了,我要休息一下!”停车让副驾驶坐上的老学员练习,想着休息一下再练结果能好一些。看着别人熟练的动作,我心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生气,“这么好的水平,为什么不教我!”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当天的练习并不愉快,我怀着沮丧的心情结束了练习,甚至有些怀疑是否能顺利通过考试......
当我平静后,仔细的回想了当天练习的细节,总结了以下几点:1、学过的东西要及时回顾,寄希望于之前的记忆并不可靠;2、遇到问题时应尽快停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试错(ps:自己经常将一个错误密码连试四五次,结果将密码锁死);3、如果问题自己解决不了要及时寻求帮助,只要有谦逊的态度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教自己的;4、学会和自己相处,容忍自己的失败和错误,能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